古城里铁画店“上新了” “硬核”非遗文创有趣又实用
栩栩如生的铜钱草铁画艺术品
工坊负责人在整理展台上的铁画艺术品
现场展示国家级非遗——芜湖铁画锻造技艺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天青色等烟雨,4月的芜湖古城充满了风雅韵味。青石板路边,飞檐翘角下的一间铺子中,叮叮咚咚声不绝于耳,南来北往的客人进进出出,身穿工作围裙的老师傅们坐在案前忙碌,以锤为笔、以砧为纸,花火绽放中,一件件精美的非遗铁画作品就此诞生。
这是古城南头的飞龙铁画工坊,开业于2020年末的它正迎来一段好时光。芜湖的铁画锻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钢铁经红炉冶炼后,锻、钻、抬、压、焊、锉、凿等,变为线条,焊接成画,既有水墨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
与想象中有些不同,记者在工坊里见到了新时代铁画的另一面,“混搭”文创玩“跨界”,“硬核”之下有小清新。走进店铺大厅,迎面就是以铁画图案为背景的小夜灯,有雪后幽谷也有夕阳街景,还有芜湖特色的双塔、鸠兹鸟等元素,铁片的薄透镂空与暖色灯光相得益彰。记者拿起掂了掂,材质也很轻巧。工坊负责人韦虹介绍说:“这是一款特色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放于家中,还很适合春夏的露营外带。”
展架上还有香道系列作品,铁条蜿蜒为梅枝竹枝,上放一小巧托盘,可放置塔香。瓷瓶里,插着几枝圆润的墨色“铜钱草”,精细的叶脉纹理与微微翻卷的叶边几可乱真。韦虹告诉记者,以前的铁画主题相对陈旧、用材厚重,现在必须要跟上时代,保留精粹的同时,面向市场进行改良,讲时尚讲实用,“非遗不是所谓高端的阳春白雪,而是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是能走向寻常百姓家的。”
近年间,飞龙铁画工坊力求让非遗“活”起来,更贴近年轻人,在产品设计与技巧工艺上都别出心裁。采访中,记者在店里看到了各种式样的铁画文创,除了传统的画框作品外,还有摆件、挂坠、笔筒、书签、发簪等等。
韦虹告诉记者,有一组伴手礼系列作品特别受游客欢迎,都是日常的小物件,兼具装饰与实用性,且价格亲民。如“红梅报春”的铁画车挂,黑色的边框衬托着鲜艳的梅花,花瓣和花蕊都由点彩淡涂而成,“一朵要涂上3—7遍,老手艺的师傅一天也只能做3、4件。”另外,十二生肖造型的铁画书签融合了版画、剪纸等元素,新颖大方,销量也很好。
“这么有趣的铁画,跟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有游客进店,发出了阵阵惊叹声。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记者采访的两个小时里,店里陆陆续续来了五六拨客人,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上海浦东的客人精心挑选了两幅生肖铁画,并打听着“这个金鸡还有其他大一点的版本”;来自南京老门东的客人入神地看着师傅锻造,竖起了大拇指连夸“好手艺!”……
“今年确实能感觉到整体环境的复苏,古城每天人来人往,旅行社的小旗子飘飘摇摇的。特别是过年期间,店铺一天能卖出近30件作品。现在春天的周末,客流量也比较大。”韦虹一边答话,一边将店内一幅长83厘米、宽50厘米的大型铁画包装好,准备送往西安。据她说,今年春天的经营势头是开业以来最佳的,“店里的师傅增加到6个人,大家都忙起来了,要保证所有小作品有至少10件的库存。”随着天气的变热,古城夜经济兴起,工坊每天营业到晚上9点多,节假日更是比平时还忙。
对于未来,工坊也有自己的规划。韦虹说:“当初选址在古城,就是要做成一个向外传递非遗文化的窗口。我们后面打算与直播、电商平台结合,以更多方式让更多人感受非遗魅力,彰显芜湖的文化自信,带动大众参与非遗互动和文创消费,令铁画焕发出青春活力。”
大江晚报记者 程茜 实习生 汪倩倩 文 吴安亚 摄
记者手记
非遗的春天
拜访飞龙铁画工坊,是一次非常有趣的体验,记者近距离观看了铁画的锻造技艺,看百炼钢如何化为绕指柔,化为万千事物。在这里,记者和游客们都惊讶地发现,原来铁画不仅有恢宏大气,也有精细清雅;不仅能做巨幅的松树山水图,也可成为桌前案边的纤巧小玩意。
工坊的“春天”得益于经济的复苏、旅游的兴起、传统文化的输出,更得益于师傅们的工匠精神,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打磨技艺,不断紧跟时代。有这样的匠人,有这样的大环境,非遗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大江晚报记者 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