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芜湖首家乡村书房为何落户霭里?

字体大小:

秋日乡村,“丰”景醉人。

2022年国庆期间,

芜湖市南陵县霭里村

再次迎来了前来赏秋的游客高峰期。

沉浸在田园美景中的游客们惊喜地发现,

金灿灿的稻田旁,

“长”出了一座高颜值的乡村书房

——云朵般的新锐造型、

通透的玻璃幕墙设计,

艺术与乡土的完美融合,

就像把城市艺术馆搬到了乡村里。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作为芜湖首家乡村书房,霭里自闲书社不仅仅让乡村旅游“网红村”再添一座“文化粮仓”,由它泛起的涟漪,正在悄悄地给乡村带来更多惊喜改变……

乡土文化拉动乡村游“落后村”蝶变“网红村”

芜湖市区向南行驶80多公里,便到了江城“西南大门”。一条霭溪河自碧山(岑山)蜿蜒而下,如缎带串起了古桥、古道、古井、古树和古村。霭里村山水相依,森林覆盖面积高达87%,素有皖南“香格里拉”之称,景色旖旎,让人沉醉。

在十多年前,霭里村曾是个远近闻名的山区“后进村”:环境脏乱差,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交通不便……近十年里,霭里村走出一条景产村一体化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村容村貌“脱胎换骨”,同时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霭里村发动村民收集整理出了朱墩、诗仙桥、规矩井、母子井、方圆亭等历史故事,整理村规民约、家谱家训,成立民间艺术团,编排了采茶舞、打莲湘、快板等文艺节目,通过努力,让乡村文化形式不断丰富,“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淳朴的民风民俗及乡土文化,让乡村旅游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霭里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和“村长邀您过小年”两大主题旅游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霭里村这两项文旅品牌活动,就是对农耕文明优秀遗产的挖掘和继承,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也让霭里成为皖南知名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文化兴,则乡村兴,霭里村尝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甜头。随着霭里景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公共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乡村文化发展需要新“引擎”。2021年,全市开始了芜湖书房建设,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掀起书香盈城、全民阅读的风潮,这也给了烟墩镇党委灵感与启发。

诗仙名句赋底蕴“网红村”再添新“网红”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千年前,诗仙李白曾游居于霭里,写下诗篇《山中问答》,将霭里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晚唐诗人罗隐也曾隐居于此,汪氏一门三进士留下了状元村好学之风……

“烟墩镇霭里村文化底蕴深厚,如今公共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村里原有农家书屋功能相对单一,要更好地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就急需升级迭代。经过综合考虑,镇政府决定将原格里小学旧址改建成为乡村书房。”2022年10月,芜湖市首家乡村书房——霭里自闲书社应运而生,自闲书社的名字正取自诗仙在霭里留下的名句。

“书房整体造型像一朵白色祥云,大胆地使用大片的白色调和玻璃幕墙,在青山绿水与金色稻田之间,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保留了‘村小’原有的两间老教室进行修旧如旧,既承载乡愁记忆,又为书房增添了培训场地功能。”烟墩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汪涓告诉记者,霭里乡村书房的定位,不仅仅是一座书房,还是为乡村旅游增色的新景点,更是容纳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全新的霭里自闲书社占地1038平方米,附属景观面积800平方米,按照数字化、互动化、体验化标准建设,实现无人值守、自助服务、智慧化管理,书房内划分了阅读区、培训区、饮品区、文创展示区等,设置了百余个休息座椅。在阅读区,村民及游客随处可停下看书或休息,或登到露台,放眼远眺,欣赏山水相融的自然田园风光,心情悠然自在,正应了“自闲书社”想要重现诗仙“笑而不答心自闲”的意境。

在培训区,可组织开展文化讲座、读书分享、党建学习等文化活动。在文创展示区,富有霭里元素的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们最佳的“伴手礼”。节假日,爱好草编的村民潘文静会在书房里为众多游客进行草编展示教学,从实用的蒲垫、花瓶,到逼真的奔马、龙凤,原创乡村手工艺品赢来掌声阵阵,“草编的收入一年有一万多元,既有乐趣,又有收入”。闲时能读书,忙时可创收,潘文静的笑容更灿烂了。

“我们正不断挖掘农耕文化、乡风民俗、民间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利用,让乡土文化焕发生机,不断成为乡村旅游的魅力点。”汪涓介绍说,开馆以来,新与旧的元素在乡村书房碰撞出和谐的火花,自闲书社成为了霭里新的“网红”打卡点,自闲书社已经接待读者超过1.2万人次。游客们在这里感受着书香伴稻香的悠闲自在,拿起手机,随手一拍就是出彩的大片,发到朋友圈收获众多点赞,成了霭里乡村游最好的广告。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书香助力乡村振兴

国庆期间,浙江大学读书品牌活动“鲁冰花儿童读书会”在霭里自闲书社开展了首场活动并正式揭牌,村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的书房享受着阅读及分享的乐趣。品牌文化活动提升了乡村书房的文化品位,为农村的孩子们打开了更多看世界的窗口。未来,以书房为载体,各类高水平文化活动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乡村。

曾在格里小学教了30多年书的退休教师曹先明,是书房的常客。每到周末,看着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自在的阅读、学习,作为老师,曹先明由衷地感到高兴,“书房藏书10000余册,书籍种类丰富,书房环境优美,还能与芜湖市内其他书房实现通借通还,这么好的条件,谁不愿来呢?这里就是孩子们和村民的‘第二课堂’,从老学校到新书房,是教育的延续,也是文化的传承”。

建在村里的书房,离农民更近了,变过去下乡“送文化”,到如今“种文化”,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乡村书房不仅是村民们学习充电的‘文化粮仓’,我们更希望将乡村书房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乡村文化活动平台,不断将读书分享、讲座培训、公益活动、休闲体验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容纳进来,让乡村文化活动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真正将乡村书房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涵养乡风文明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形成文化强磁场,助力乡村振兴。”汪涓对于乡村书房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期待。

记者手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阅读,不仅是美丽乡村最动人的风景,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澎湃的精神之源。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图书阅读率为50%,作为乡村文化的“加油站”,一些农家书屋因书籍单一、环境简陋、重建轻管等问题,陷入了“门庭冷落”的尴尬境地,没有充分发挥理想的“文化粮仓”服务效能。

如何有效激活乡村阅读?芜湖市首家乡村书房落户霭里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尝试。作为农家书屋的“升级版”,乡村书房以高颜值、多功能、智能化、活动多等诸多优势,让群众“喜欢来、坐得住、读得进、想参与”,真正实现“一房多能”,让乡村阅读“活”起来,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黄金屋”。

(大江晚报记者 顾娅 黄梅 吴安亚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