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新东村: “粮田”变“良田”  “有钱”又“悠闲”

字体大小:

芜湖日报记者 李扬 文  朱海兵 摄

过了秋分,秋天才算真正来临。繁昌区新港镇新东村黄绿相间的7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等待收割的水稻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厚重的地毯。沉甸甸的稻穗压得稻秆弯下了腰,清风徐来,稻浪滚滚,旷野里四处弥漫着沁人心脾的稻香。

近年来,新东村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组织+党员带头人+农户”模式,建平台、融产业、促发展,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7000亩高标准农田丰收在望。

高标准农田实在是“高”

新东村位于镇区东北部,西临长江,北接高安河,横新公路和S216省道穿境而过,长江南路贯穿东西,交通便捷。2004年区划调整后由东圩、强圩、黄垅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村民7410人 ,全村总面积16.5平方公里。2021年新东村启动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该村全域农田。

“高标准农田是指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新东村党委书记王小波说,在目前的7000亩高标准农田中,还建有1000亩数字农田示范基地。

今年7月,新东村成立了芜湖市新东村农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51%,其余由村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村民入股后能享受“保底+分红”的收入,通过“小田改大田”的方式,新东村完成全村7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沟渠疏浚18.63公里,衬砌渠道2.53公里,水闸3个,农桥21座,机耕路18公里。

“首先是农田的质量变高了,高标准农田田地平整,推动了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使生产成本下降了不少。其次,农田的道路通畅,灌溉设施比较完备,能较好地应对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种粮大户夏叶龙承包了1500高标准农田,对高标准农田的优点深有体会,今年夏天的高温天气,给正在灌浆的水稻带来很大的冲击,依靠高标准农田里的精准灌溉系统,夏叶龙才渡过难关。

高标准农田远不止有抵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功能,在夏叶龙看来,最大的变化,还是作业方式的改变。

“就拿种水稻来说,以前农民翻田、插秧和收割都需要人力,费时还费力,一天干下来,腰都伸不直。”从17岁开始就和父亲一起种田的夏叶龙,俨然已是行家里手,一说起种田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连地成片,方便了机械操作。“一台机器两个人,10天能完成1000亩的插秧任务。而收割时,3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120亩,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夏叶龙说,机械化作业,让他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种田更像是“上班”。

王小波补充说,高标准农田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农田得到了更好地利用。除此之外,这样连片的耕种,还能节省化肥、农药、人工等,资源利用率变得更高。

种田数字化

农人变“悠闲”

在农田里“上班”的夏叶龙,比普通上班族更显“悠闲”,他承包的高标准农田里有1000亩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王小波介绍,为了探索皖南地区水稻种植新模式,构建水稻生产全过程智能化管理,新东村建设了1000亩数字农田示范基地。基地内水稻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物联网测控,并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对水稻种植的耕、种、管、收、运实现数字化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同时,购置智能化农机,实现农业生产少人化管理并逐步往无人化发展,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这样,夏叶龙除了在村里的监控室“坐班”外,只凭一部手机,就可以对农田进行全面管理。

“不管在哪里,只要能上网就行,我经常在外地靠手机就能完成灌溉等操作。”说话间,夏叶龙亮出了他的手机,上面不仅有农田的实时画面,灌溉、排水等农田作业的操作界面也一应俱全。“现在是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一亩年收入大约600元。”夏叶龙说。

在新东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进行的,还有“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肥水还田项目。“村里新建了一座285立方米的沼液暂存池,配套节水灌溉的灌溉站,利用周边规模化养殖场处理过的沼液进行肥水还田,打造绿色农田试点。”王小波说,沼液在暂存池里经过发酵,就变成绿色肥料,进一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

科技兴农带来的成果有目共睹,王小波表示,未来新东村的7000亩高标准农田都将实现数字化管理,让科技给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现在已经陆续开始收割了。”站在田边的夏叶龙,深吸了几口气,四周的稻香,在他闻起来是满满的丰收味道。

图为稻田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斑斓的“地毯”。

精准灌溉设备

夏叶龙在田间巡视

喷洒农药用上了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