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号

【江城心语】烘 火

字体大小:

小时候家乡的冬天格外冷,一场大雪下来,到来年春天才能融化。山窝窝里的村庄,直到中午在太阳的照射下,才有些暖意,屋檐上融化的雪水慢慢滴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溜溜。

那时,乡村取暖的方式主要是烧火做饭,把灶台烧热了,屋里就会暖和一些。但这样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寒冷,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抗不住大寒的侵袭。三九天的屋里还是会感觉凉气刷脸,早晨起来,屋里的洗脸盆会结出冰块。这么冷,怎么办?烘火!

为了更好地防寒防冻,先人们发明了火桶,是冬季烘火取暖既方便又节约能源的一种工具。火桶的制作是由桶匠完成的,再配上一个火钵就行了。只等北风吹,雪花飘,好让火桶施展身手。

火钵取暖的重点在一个“起”字,起劲大了,火就灭了;起劲小了,火很快燃尽了。我奶奶是“起火”的高手,她先让爷爷把火钵搬到院子里的通风处,依次放上柴草、树枝、干牛屎,慢慢点燃,待火苗四射时,再慢慢放些麦壳、豆荚等坚硬耐燃的细碎物,最后用瘪壳稻把火封住,待白烟、青烟冒过以后,一闪一闪的红火炭出现时,再让爷爷把火钵搬到屋里。泥做的火钵,不管盆內的炭火多热也是敢搬动的。时常会搬来搬去,给几间卧室驱赶寒气。

火钵不但温暖,还能做美食。一把玉米粒放进去,一会儿就变成了爆米花。有时候,奶奶悄悄地把小山芋埋进深灰里,慢慢熥熟,冒着油滋滋响着从灰里掏出来,递到我们这些孩子手里。

早晨起来,孩子们的衣服冰凉冰凉的,奶奶先在火桶上给烘热了再穿。小弟弟的尿片也是用火桶烘干的。爷爷在外屋做手工活,常常把手冻僵,回屋捧一会儿火钵,瞬间便恢复了常态。外出的人回家来,常常顶着一头霜雪,拿笤帚扫静身上的雪花,坐在温暖的火钵前,搓着手无比感慨:还是家里温暖。

记得那时家里人多,还添置了两个手提的小火钵,又叫火罐,精而巧。老人和孩子最喜欢用它。白天可以用它焐手,写作业时放在脚下,夜晚把它放到被窝里取暖,非常舒服。

严冬,围着火桶的烘火时光是时家里最温馨的时刻。在北风呼啸时,看雪花飞舞,听爷爷奶奶讲久远的故事和传说,津津有味。火钵里的火光映照着庄户人一脸的安祥和知足以及对下一年丰收的憧憬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的进步,取暖方式的改变,火桶用上了电,再也不用火钵起火了,烘火只能是记忆里的乡愁。

如果大家有好的故事想分享

欢迎投稿给我们

如果你也爱好写作热爱分享

不如投稿给我们

邮箱 jrwhjcxy@163.com

你的写作才华将在这里得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