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救命药价格低一点?
全媒体时代的热点引导 | 记者为癌症患者发声:怎么让救命药价格低一点?
9月初,我们在一部医学纪录片里第一次听到“CAR-T”这个名词。它被称为癌症治疗的革命性进展,是许多晚期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却因“天价”引发广泛讨论。
CAR-T,简单来说是一种免疫细胞疗法:从患者体内提取免疫细胞,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强化”,再输回体内去攻击癌细胞。目前国内已上市的CAR-T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全球首例接受该疗法的白血病患儿,已无癌生存13年。
然而,希望背后是沉重的现实。CAR-T疗法在国内定价为100–130万元,且未纳入医保。作为长期关注公共医疗的记者,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医学议题,更涉及科技、公平与生命尊严。在策划报道时,我们不愿只做“天价神药”的标签化叙述,也不希望仅停留在技术科普层面。我们更想探寻:这项技术真实效果如何?普通患者如何才能更好受益于医学进步?
1
“我不想接受采访,说了也没用,不过是再揭一次伤疤。”联系癌症患者的过程并不顺利。
确定选题后,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寻找采访对象——许多患者分享过自己使用CAR-T的经历。可是采访邀请大多石沉大海。患者李晴(化名)的账号记录了她抗癌的点滴:2022年确诊后,她接受了化疗、移植、靶向药、中医等多种治疗,可肿瘤仍多次复发、全身转移。在医生建议下,她接受了“同情CAR-T”疗法(指患者在无药可救的情况下,使用尚未获批的实验性治疗方法,其成本通常由研究机构承担),一度实现癌细胞“清零”。可当我们联系上她时,癌细胞“卷土重来”,她即将再次入院化疗。起初,她对采访很消极:“谁不想好好活着?我28岁确诊,4年没停过治疗。如今未婚未育,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重组家庭,妹妹为照顾我无法工作……我不知道为什么人生要这样痛苦。”为了治疗,李晴已花费30余万元。她卖掉镇上唯一的房子,停薪留职,靠低保维生,还欠下十几万债务。“我后悔治疗了,花这么多钱,不值得。”听到这里,我们没再提采访,而是像朋友一样安慰她:“生命最宝贵,您现在还在和我聊天,还能迎接秋天,这一切都值得。”她突然问:“如果我接受采访,我们的困难能被看到吗?”这句话让我们意识到,这篇报道承载着无数患者的期待与希望,他们需要CAR-T却无力承担。或许,我们的报道能为他们争取更多可能。“我们会尽力。”听到我们的回答,李晴接受了采访,也为我们提供了CAR-T疗法的真实一手资料。
2
为探寻CAR-T价格高昂的原因,我们采访了中国药科大学的钱海教授和路云主任。钱教授向我们解释了免疫原理,他说:“真正的医学突破,不仅是科研进步,更要让创新疗法跨越价格壁垒,成为人人可及的希望。”路云主任从医保政策角度分析了创新药定价的困境。她指出,医保基金面临“广覆盖、保基本”的压力,如何在保障基本医疗的同时支持创新药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些专业访谈让我们认识到,“天价”背后是高投入高风险的研发、复杂的制备流程和尚未规模化的产业困境,简单聚焦药企定价过高或指责医保覆盖不足,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写作时,我们努力平衡科学性、准确性与故事感染力。我们不希望报道停留在个体命运的悲情叙述,努力呈现“天价”背后的原因,在保持客观的基础上,让情感成为理性讨论的催化剂,引发读者共情、引导读者思考。文章设置了多重视角:患者的希望与挣扎、医生的责任与无奈、科研的创新与局限、政策的平衡与考量。这种立体呈现避免了单一叙事,让读者能够全面理解这一复杂议题。
3
报道发布后,反响超出预期: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多家权威媒体转载,读者热烈讨论,医疗、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士也纷纷就此话题展开探讨。我们将链接转给李晴和其他受访者时,他们说:“没想到有这么大影响,我要转发到病友群。”这些反馈让我们看到,深度报道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也可以是改变的开始。一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能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对话与行动。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温暖的传播者、理性的思考者、积极的建设者。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我们既要关注创新突破,也要思考这些突破如何惠及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