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技良种满粮仓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勃勃
字体大小:
仲夏时节,稻秧茁壮。在弋江区火龙街道善瑞村的一处高标准农田,目及之处,翻滚着的稻浪犹如绿盈盈的地毯。为实现水稻提质增效、丰产丰收,眼下,依托良技良种,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支持"两强一增","老土地"结出"新效益"硕果。
万物土中生 良技护"粮计"
面对一排排长势喜人的单季稻秧苗,火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洪斌一脸自豪。在这块占地400多亩的农田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零碎田、坡地不平的小田被整成大田、平地,机械化作业在田间地头一马平川铺展,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田成方、土成型、渠相连,整齐划一的农田一眼望去蔚然壮观。"现在一块整田能达到3至4亩,土地的实用种植面积也增长了1%到2%。"洪斌介绍道,平整土地是高标农田建设的第一步,最终还要从科技强农上体现。过去,到了春灌春耕时节,种植户忙着插秧抛秧,非常劳累且效率不高。如今,结合农技专家的前期引导,可实现植保无人机飞控播种秧苗。
"400多亩的田,无人机15个小时就完成了作业。人力插秧一个人从早干到晚也只能整出一亩地,这得花费多少人工成本!"洪斌不禁为记者算起一笔经济账。在植保无人机大大的"肚腩"里装满了高品质水稻秧苗,可实现精准投放,并结合土壤墒情统一培肥,土地质量也得以改善,农民从中直接受益。"过去土地流转一亩地给村民的价格是350到400元一亩,现在一亩地能给到500元。"
有土斯有粮 良种守"满仓"
多种粮,种好粮,良种是关键。六月底,水稻正处于关键的生长分蘖期,在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试验基地的品种展示田,肥沃松软的土地上,长势良好、体格健壮的水稻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通过生物育种技术,这里分布着Y两优17、禧优202、徽粮优2018等40多个品种和10个核心品种。"经过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等多个育种环节,需要4年以上时间孵化培育,这些品种才能顺利‘毕业’。"在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质检部副经理杨家来眼中,它们是名副其实的水稻界"优等生"。
"在过去,亩产量达到900公斤以上是天方夜谭,现在通过良种培育,每杆水稻穗子能结出200多粒的籽,亩产达到近2000斤不再是痴人说梦。"剥开一杆水稻,杨家来亲抚着日渐饱满的穗粒激动地说道。
抗病虫害、抗低温、抗高温、高产抗倒,米质优……通过自主研发,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试验基地里的优质品种水稻集合了诸多优点。"种子是埋在土里的‘芯片’。我们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为粮食安全,势必守护好沃土良田,是我们一代代农技人的使命。"杨家来斩钉截铁道。
田园逐沃土 深耕织"锦绣"
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部署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今年2月份,围绕"两强一增"更加细化了各项行动内容及目标要求。以此为导向,在田园沃土上追梦筑梦,我市按下了"加速键"。
在镜湖区方村街道利民村,由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在此创建的芜湖大米生产基地、芜湖大米标准化订单生产先行区建设正酣。"从去年4月份开始,我们村集体与北大荒合作,建立了5000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1040余万元,涉及农户数900多户。"利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王玉介绍说,依托北大荒农服集团在现代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有机生产等方面优势,全村现代农业的新画卷徐徐铺开。
2022年4月,利民村成立了芜湖共发农业专业合作社,由村级党组织领办,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赋能。"我们在着力打造标准化基地建设、全程农事服务,品牌大米营销的芜湖大米全产业链上补链强链。"北大荒农服集团凤阳小岗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徐栋说。
据悉,结合"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村子里不仅来了专业种植专家,依据土壤情况量身定制优质高产品种,并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围绕农业标准化种植、集中烘干仓储、现代农机服务、品种订单生产等关键环节开展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探索。
建良田、引良种、推良技、施良策。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美丽蝶变,既需要一代代人在农业关键技术上的科研攻关,更需要突破农业发展的思维"瓶颈"。"我们需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恒心,多途发力实现‘两强一增’的信心,最重要的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让农业生产变得智慧高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芜湖深耕沃土织出锦绣。
(全媒体记者 汪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