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芜湖 既做受益者 更做贡献者

字体大小:

两年前的8月20日,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如今,再一次来到这个如火如荼的季节。牢记殷殷嘱托,芜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浩瀚的长江奔腾不息,渡江第一船登陆点与长虹般的长江二桥相依相伴,历史和现实在芜湖交融。

大江奔流千帆竞。这片热土上的儿女奋力前行,留下岁月的剪影。近年来,芜湖坚决扛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时代使命,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敢于同强者比、跟快的赛,不断取长补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时代大局。2021年,芜湖GDP达到4302.63亿元,并以11.6%的增速高居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第一位。

紧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芜湖正在连接过去、当下和未来。与兄弟城市深化合作、各扬所长,更加注重产业强基、创新引领、多式联运、生态优先,以坚定、务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国家战略任务落到实处,芜湖既做长三角一体化受益者,更做贡献者。

图片

▲芜湖城市景观

“试验田”里的协同创新

盛夏芜湖,热情似火,高朋云集。

7月6日,由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一市三省科协、芜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2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在芜开幕。

图片

▲第十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暨2022长三角一体化院士论坛现场

25名院士齐聚芜湖,达成40多个合作意向……企业与院士“看对眼”、政府与院士“手拉手”的背后,是芜湖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实践。

在距离芜湖300多公里的上海市松江区,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吸引了11家企业入驻,招引50余名海内外高端人才。这是安徽城市中,首个在上海购置土地自主建设的“科创飞地”。

在G60高速的起点城市,芜湖正加快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

而以这条高速公路编号命名的“G60科创走廊”,更是犹如聚光带,带动芜湖加速融入长三角矩阵,也点亮了这条科技攻关之路。

产业合作的走深走实,从产业集群发展开始。近年来,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通航产业联盟、增材制造协同创新联盟等先后落户芜湖,协同长三角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在加大协同创新方面,芜湖重点面向长三角地区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本市企业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解决一批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支持企业和团队向长三角区域购买科技服务。

与长三角地区密切合作,芜湖不仅有了更多“向上”的机会,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供给。

近年来,芜湖坚持把产业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育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十大战新产业,涌现出奇瑞新能源、埃夫特机器人、中电科钻石飞机等一批新生代高成长性企业。

截至目前,芜湖市建成了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哈特机器人研究院等55个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3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8件,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居长三角第六,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要么没见过、要么忘不了”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创新日益成为芜湖最宝贵的发展基因、最深刻的时代烙印、最鲜明的城市特征。

芜湖也同样期盼着,将更多科技创新种子播撒在这片“试验田”里,更多科技人才来这里创新创业。

越聚越强的进步力量

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大潮奔涌,芜湖如何争当击楫中流的先锋?

发展的差距背后是营商环境的差距。近年来,芜湖牢固树立“为自己人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理念,推出畅聊早餐会、“1%工作法”、企业家接待日、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等一系列新举措、新战法。在芜湖,只要企业家有困难,就一定有人关心,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真正把方便留给企业和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

全面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打破区域壁垒、开展多维合作,高能级开放平台呼之欲出。

首航芜湖—上海外高桥“点到点”外贸直达航线,建成长江第一座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落地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模式……一系列举措提升了外贸港口使用效率,扩大了芜湖对外开放水平。

图片

▲芜湖港

在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菜鸟跨境电商芜湖中心仓项目和天猫国际保税仓相继落地,一年不到时间已实现交易额1.15亿元。芜湖还与上海浦东新区共同打造了“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率先复制区”,共同探索“浦东研发、芜湖转化”一体化模式,推动产业定向转移与合作。

没有区域一体化,就没有发展高质量——

芜湖与上海松江围绕城市能级提升、协同开放、科技共同体等9大合作领域推动战略合作,与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全面深化合作。2021年,全市新达成5项与沪苏浙城区(市、县)合作,推进4个园区合作,达成15项园区合作共建协议。

只有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才能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凝聚更强大的进步力量。

比如,用活用好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引导长三角知名企业参与芜湖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股权多元化进程;

实施“容缺受理+信用监管”,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做实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深化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安徽省率先完成长三角地区公积金提取等业务试点任务;

深化投资、金融、贸易等一揽子改革,提升“芜西欧”班列频率与质量,确保到2023年跨境投资和贸易额翻一番以上;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直到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最大动力,也是最大红利。

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今天,如果芜湖市民小王要去长三角其他城市出差,他可以带着第三代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本地消费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这个细节,亦是芜湖推动与长三角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的缩影。

长三角一体化的最终指向,不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里,不在坚硬冰冷的钢筋水泥里。她蕴藏在每个人的光荣与梦想中,体现在每个细节和角落里。

具体来说,就是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例如,芜湖聚焦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推出了“10+3”暖民心行动,确保“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启动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今年内力争30%以上街道的干净指数测评达到“干净街道”等级,对标一流标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图片

▲“志愿我先行 共建干净城”倡议书发出后,一群芜湖人主动申请认领包保区域卫生清理工作。

又比如,芜湖与上海普陀、江苏苏州、浙江嘉兴组成四地教育联盟,打造长三角“职教人才成长带”。

芜湖与上海23家医院住院、门诊直接结算,与长三角26家知名医院合作开展“四固定”坐诊。同时,推进华师大附属芜湖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开展学科合作。

芜湖还与上海市普陀区签订了《长三角养老服务领域人才建设与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将芜湖医药卫生学校打造为“长三角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芜湖宜居养老公寓、蕾娜范海螺颐养院等5家养老机构入选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可提供床位1566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芜湖坚持用数据说话。今年以来,芜湖投入96.3亿元,实施20项民生实事,已拨付资金58.8亿元;新增就业6.9万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个;完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23个,建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0余个,等等。

对于每个平凡的你我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意味着更高质量发展的厚度,又传递出人民至上的温度。而芜湖这座城市的温度,就体现在各个群体的“民心”里,蕴藏在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的具体行动中,包含于各种不经意的暖心细节之间。

正如一句歌词所唱的那样,“城市越来越大,我没有越来越小”。

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

行走在大街小巷,总有些令人欣喜的新发现,折射出芜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互联互通——

合杭高铁与宁安、京福2条高铁在芜汇聚,打通芜湖直达长三角90%城市的高铁通道。中欧班列延伸至芜湖,有利于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

合芜高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芜湖市内高速通车里程284公里,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居全省第二;芜宣机场已运行国内客运航线27条,通航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重庆、西安、天津等24城。

图片

▲芜宣机场

作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芜湖着力打造以“一核两翼”为主线的皖江航运品牌,与华东通用航空服务中心、芜湖三元通用机场等九城市通用机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航线互联互通,共同构建G60“空中走廊”。

今年以来,芜湖编制人民城市建设市级建设项目计划,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同时,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参与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

基础设施方面,芜湖已完成八里湾大桥、大龙湾片区配套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城南过江隧道两台盾构机胜利始发。芜宣机场改扩建、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宁安铁路、扬马城际联络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芜湖还积极编制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新开工125个老旧小区、3344户棚户区改造项目,开工率达100%;建成安置房5170套,建成率达86.2%。同时,新增1500个公共停车位,新建“芜湖书房”5座,新增绿地面积85.4万平方米,新建绿道13.7公里。

为了一江碧水的心愿

八百里皖江在芜湖突然转折北上,唐代诗人李白曾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讲的便是这里。

长江之畔,十里江湾,清波流碧映彩云,昔日“天门中断楚江开”之处再现江豚戏水画面,好一幅“又绿江南岸”的景象。

图片

▲绿色的十里江湾景观

水清岸绿的美景怎样实现?芜湖的做法是坚持科学系统理念,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努力让城市里的水流起来、活起来。

2019年,芜湖市启动城区污水系统提质增效PPP项目,总投资57亿元。通过“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等模式,实施管网补短板工程,改善区域水生态。目前,已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

长江大保护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大事。芜湖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作为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城市,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更要在生态保护上带好头。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全面禁捕。芜湖严格落实“十年禁渔”,对非法捕捞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渔民纷纷转身上岸,有些成了长江守护者。

但是,判断长江是否健康,还要从总体上观察生态系统。为此,很多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在长江芜湖段卫星遥感地图上,随意点击一个监控点位,可实时查看高清画面。一旦发现非法采砂、捕鱼等行为,就通过雷达信号对违法船舶识别、追踪。通过一张图监管,让长江大保护从“九龙治水”向“统一作战”转变。

芜湖坚持长江大保护,带来的变化肉眼可见——

拆除216个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和黄砂经营点,清理释放长江干流岸线约26.5公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长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复绿1.7万亩。

……

长江母亲河正悄然发生绿色之变,换上了悠悠绿颜。

“一江碧水向东流”,是每个芜湖人的心愿和目标,更是芜湖融入长三角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