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芜湖,叩开“时光之门”!

字体大小:

这个国庆假期,芜湖古城“上新”——文庙、小天朝、衙署三处历史建筑完成修缮,正式对外开放。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或缓步穿行,或驻足凝望,在砖瓦之间追寻城市记忆。


“大家最牵挂的,是老建筑、老物件,和他们背后的故事。”讲解员姚心悦说。古建筑修缮不贪快、不冒进,正因为这份对历史的敬畏,留住了真实的岁月痕迹,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而这,也正是芜湖城市更新中实现文脉赓续传承关键所在


 

穿越千年的历史积淀


襟江带河、半城山水,江东名邑、皖江明珠,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芜湖的宝贵财富。


图片
芜湖古城

从芜湖古城出发,沿青弋江东望,可见大砻坊;向西,连缀堂子巷、长街、镜湖、范罗山、雨耕山直至滨江一带,自然串联起老城区的核心文化节点。这条轴线,也是标记江城历史的时光标尺:长街、镜湖的石板印着明清市井的繁盛,范罗山、雨耕山西洋建筑与滨江老海关定格了近代开埠的风云,大砻坊、芜湖老船厂的工业厂房则见证了芜湖实业发展的铿锵足迹……它们彼此呼应,共同编织成一条绵延至今的文化纽带。


图片

大砻坊


堂子巷,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活化石”之一。这条曾记载于康熙版《芜湖县志》的小街巷里,至今仍分布着10处文物保护单位,涵盖14栋单体建筑,共同构成了典型的清末徽派建筑群。


图片

老八中陶塘里改造项目


目前,“崔府4号”“堂子巷6号”已修缮完成,“崔府3号”“崔府5号”的修复工程稳步实施,这批核心古建筑正洗去岁月尘埃,重现青砖黛瓦、红窗映墙的往日风貌。


图片雨耕山


“每一方青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被充分利用,缺损构件也严格按照老工艺复刻,最大程度还原当年模样。”现场施工负责人周奔跃的话,道出了“最少干预、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


这样的保护实践,不限于堂子巷一隅。近年来,芜湖系统推进百年建筑复活计划,一批批古老建筑不仅得到专业细致的修复与维护,更重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兴旺鲜活的市井烟火


让历史遗存“活起来”,是比保留更重要的传承2020年12月焕新归来的芜湖古城,接待游客数量逐年攀升,2024年达到980万人次,这样的热度正源于“古新共生”:古建筑的飞檐下正在举办油画展,传统院落和当代艺术碰撞出别样火花;街区中,皖南鱼龙大会的锣鼓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围着非遗手作的展位转个不停;广场上,年轻人最爱的K-POP随机舞蹈、主题歌会轮番上演,一旁舞台上的梨簧戏又让老年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古韵味和新文化的自然交融,给人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图片皖南鱼龙大会


“我去过很多古街古巷,这里的活力让我印象深刻。”来自合肥的钱女士照着“小红书”上的攻略逛遍古城,直言不虚此行。


文化活化的新意,延伸到城市的绿色空间。“小成本、大效益”思路,芜湖通过合理化改造市管公园闲置房屋,推出神山公园莲心舞台、赭山公园中山堂等人文新地标。这些改造不仅为公园添了“烟火气”,更让闲置空间变身城市记忆承载地,成为“串珠成链”的重要一环。


图片

神山公园莲心舞台


镜湖区文旅局副局长储晖道出未来思路:针对不同历史遗存所承载的文化特质与时代记忆,构建差异化场景、打造个性鲜明的IP,从根源上避免同质化。例如未来的堂子巷将与周边的索面巷、油坊巷紧密联系在一起,打造成融合徽派古韵、民俗底蕴和商业活力,满是市井烟火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城多元新潮定位形成互补“我们的设想,是要在老城区范围内打造环古城、环镜湖、环赭山、环滨江四个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片区,点亮城市之源、文化之源、魅力之源。”


 

可观可感的民生暖意


文化传承的落脚点,是服务于人的生活。城市更新的温度,终究要靠市民感受。“环境越来越好、道路更加通畅、人气也旺了起来,总之是既熟悉、又陌生。”家住二街的黄先生亲眼见证着身边的变化,既欣喜,又欣慰。


图片
改造后的步行街

镜湖区人民城建办副主任徐金波告诉记者,城市更新的每一处项目、每一次施工,都会充分征求周边群众意见,把停车场建设、下水管网改造、街角绿化补种等民生需求纳入统筹规划,最大程度破解“城市病”,让全体市民实实在在共享更新成果,更主动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


图片
改造后的步行街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城乡规划专家姚景艳认为,芜湖的实践形成了文化保护、民生改善、经济增长的多赢局面:既守护了历史文化遗产,避免“千城一面”;又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度;更激活了文旅活力,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她特别指出,芜湖探索的“民生与文脉兼顾”理念、“文脉串联”资源整合方法及“小成本、大效益”更新路径,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图片

泛舟镜湖


芜湖,正以一场场动人的“古今和鸣”,让历史文脉在城市更新中站稳脚跟、暖透人心。我们相信,这座城市将在传承中续写出更多鲜活故事,交出更动人的人民城市答卷。


江帆 王俊

摄影:杨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