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芜湖,韧性十足!

字体大小:

​芜湖依江而生、因水而兴。今年7月,芜湖在财政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中获评A级,成为全国十个、安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从海绵城市建设到地下管网智慧监测,芜湖下足内外兼修的绣花功夫,以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布局,将韧性、安全的理念深深植入城市发展脉络,铸就了这座人民城市宜居宜业最硬核的底气。

系统治理,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曾几何时,位于两江交汇处的临江桥下穿通道是主城区汛期的“心病”。因其紧邻防洪墙和重点文保建筑中江塔,常规的改造措施难以统筹兼顾。

2024年,一项“城市更新+海绵”的精准改造在此实施。“我们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同步实施了下穿桥积水点整治和米市广场改造,将周边道路的雨水收集、净化、调蓄,再排到市政管网,大大减轻了市政管网的雨水压力。”镜湖区住交局水环境科项目负责人陈李兵说。如今,这里的汇水范围大幅缩小,防涝标准提升至30年一遇。“2024年以来,这里汛期再没出现积水。”住在周边小区的居民李胜军对记者说。改造后的米市广场,绿植景观、阶梯式水系与中江塔相映成趣,成为市民常来的打卡点。

临江桥所在的十里江湾公园,早在2008年就已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从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早期探索到如今海绵城市建设全域铺开,两江交汇处成为芜湖海绵城市韧性的标杆。

在赤铸山西路蓝天小区,居民汪彬逢人就对小区改造竖起大拇指。“过去好多邻居搬走,改造后大家都‘回巢’了!”这个20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通过“海绵+旧改”模式,彻底更换雨污管网,铺设透水沥青,环境焕然一新。

在芜湖,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芜湖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环节,全市建成海绵项目384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20.91平方公里,达标区域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45.5%。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芜湖在全省率先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修编,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20余项体制机制文件和12项地方标准,形成了全链条标准体系。随着《芜湖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芜湖将海绵城市建设从“经验式推进”转变为“制度化实施”,探寻出一条解决城市内涝、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韧性的有效路径,具有复制推广价值。

智慧监管,牢牢守护城市生命线

如果说,海绵化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居民小区、绿地公园是城市光彩照人的“面子”,那么深埋于地下、桥梁、涵洞之中,24小时在岗的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就是守护城市安全的“里子”。

9月26日,在城东瑞路路口,芜湖城市生命线前端运维经理邓传波与同事一起,对燃气阀门井进行日常检测。他们对安装在内壁上的传感器例行维护和性能检查,并为传感器更换了电池。

这些安装在地下管网的传感器,如同一个个敏锐的城市哨兵。在市城市管理局“芜湖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综合系统”大屏上,记者看到一例处置记录:7月21日傍晚,监测系统报警,银湖北路一窨井内燃气浓度异常,泄漏点周边有居民区、高校和轻轨线,风险极高。1分钟后,市公用事业管理处下发处置指令;6分钟后,芜湖中燃抢修人员已奔赴现场;5小时后,管道更换完毕,险情解除。这惊心动魄的5小时抢险,是城市生命线工程高效运转、守护安全的缩影。

近年来,芜湖市分期分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项目建设,围绕桥梁、燃气、供水、排水、瓶装液化气等11个重点领域,布设传感器10645个,为城市“动脉”安装了永不疲倦的“监护仪”。

“自2022年运行至今,该系统已成功预警并处置各类风险事件3501起,险情平均处置时间缩短至3.29小时。”市城市管理局市政设施管理科科长钱元元告诉记者,通过建立监测报警联动响应机制,芜湖实现了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从单一管理到协同治理的转变,真正筑牢了城市安全运行的智慧防线。

依托完善的监测系统,芜湖统筹各相关部门资源,完善灾害预警“叫应”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构建韧性城市建设大格局,有效推动城市安全治理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在芜湖,从规划到治理,从防水患到防风险,韧性城市正从蓝图走向现实。当你漫步江城,看大江奔流、道路通达、人流如织,自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安稳与活力,见证一幅江河安澜、人居和美、产业兴旺的幸福画卷。

记者:王磊 张永胜

摄影:梅韬

编辑:朱辰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