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江时评

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字体大小: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将“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专题,收入《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等多篇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芜湖而言,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落实建设文化强国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文化+”模式,实现文化与科技、制造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发展数字创意、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不仅拓展了经济增长新空间,更为创新之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涵,有助于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

芜湖自古就是“江东名邑”“吴楚名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璀璨厚重,红色文化、商贸文化、长江文化、西洋文化等交相辉映。在城市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文化是芜湖最独特的品牌资产。通过构建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形象,塑造欢乐之城的鲜明标识,有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亦能增强对高端人才和优质资本的吸引力,为芜湖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文化支撑。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成员和安徽东向发展的关键支点,芜湖在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早已超越单纯“文化惠民”的民生范畴,某种程度上已升华为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的战略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城市历史文脉与现实条件,锚定文化强市目标,加快构建具有芜湖特色、时代特征、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那么,如何发力破局?科技赋能是关键一招。芜湖应前瞻布局,积极抢占文化科技融合制高点,探索建设文化大数据中心,开发集成式文化资源云平台,设立文化数字化专项基金,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推动技术赋能文化创新,将芜湖打造为文化数字化创新策源地。

科技赋能之下,文旅产业也将迎来蝶变契机。芜湖亟需突破传统观光模式,引入前沿科技,打造更多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化文旅新空间。同时,整合优质景点资源,策划“跟着诗词游芜湖”“铁画寻踪”等主题线路,激活文化记忆。大力培育夜间文旅经济,引入无人机光影秀、城市音乐节、文创市集等新业态,让“欢乐芜湖”从品牌升级为超级IP,更好地吸引人、留住人、感动人。

在文旅产业之外,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提升同样关键。要以“芜湖书房”品牌升级为牵引,实施“书房+”战略,拓展阅读推广、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多元功能。此外,在社区、园区、商圈广泛布局微型文化空间,织密文化生活圈,让优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构建覆盖全域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独行快,众行远。立足本地的同时,芜湖更需放眼长三角,积极融入区域文化一体化进程。可与南京等沿江城市共建“长江非遗走廊”,联合开发长三角文化IP孵化平台。在上海、杭州等地设立文创工作站,广泛链接优质资源,吸引更多长三角力量参与芜湖文化项目建设,把芜湖建设成长三角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枢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动能。

芜湖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