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别侥幸 食物储存有讲究
进入10月,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容易因“秋凉=食物耐存”的认知偏差而忽视食品储存要求。记者从安徽省疾控中心获悉,近期,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发现,部分呕吐、腹泻病例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这种细菌既能产生剧烈呕吐的毒素,也能引发严重腹泻。值得警惕的是,蜡样芽胞杆菌广泛藏匿在日常食物中,尤其偏爱米、面等淀粉类食品,例如剩饭、炒面等。
当前我省气温虽日趋凉爽,但仍处于蜡样芽胞杆菌的“活跃期”。这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芽胞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主要污染剩米饭、米粉、甜酒酿、剩菜、甜点及乳肉类食品,会因产生不同类型毒素而引发呕吐型、腹泻型两类典型临床症状。
呕吐型:以恶心、呕吐为主,并伴有头晕、四肢无力,少数有腹痛、腹泻和发热症状,潜伏期较短(一般为0.5-5小时)。腹泻型:以腹痛、腹泻为主,少数有恶心、呕吐和发热症状,潜伏期较长(一般为8-16小时)。
安徽省疾控中心食品与营养所专家建议,要守住“四关”,远离“毒餐”。
第一关:储存关——严格“限时+分类冷藏”。食品生熟分开储存(用保鲜盒/袋),熟食放上层,生食放下层;2小时内放入冰箱冷藏,温度恒定4℃以下,存放不超2天。
第二关:加热关——彻底杀菌,拒绝“烫一下”。冷藏后的食物再次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至食物中心温度≥75℃并持续1分钟以上,避免“外热里凉”。对于大体积食物(如整块禽肉类、大份炖菜等),需延长加热时间并用搅拌、翻转的方式确保其受热均匀。注意:加热无法完全破坏呕吐毒素(呕吐毒素耐高温)。
第三关:食用关——“看闻”把关避风险。看:若食物出现变色、发黏、霉斑或不明异物,立即丢弃;闻:若食物散发出酸馊味、酒糟味、腐臭味等异常气味,立即丢弃。
第四关:拒绝“伪安全”。不要认为“放冰箱=绝对安全”。不要迷信“加热能解毒”——蜡样芽胞杆菌呕吐毒素耐高温,普通加热无法破坏。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避免食用长时间放置在室温下的凉皮、炒饭、米饭等高风险食物,应优先选择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高的饭店。
大江晚报记者 王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