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智造“充电宝”

字体大小:

都说“AI发展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高质量电力保障已成为行业刚需。

在芜湖高新区,就有这样一家专注于为半导体晶圆厂、AI算力中心等高端场景提供绿色电力供应及智能防护“一站式”解决方案的企业——芜湖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的展示中心里,陈列着各类锂电池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它们大多将被组装成两米多高的电源机柜,成为半导体晶圆厂和AI算力中心稳定可靠的后备电源系统,不仅保障持续供电,更具备精密防护功能。

“通俗来说,这就是一种大型的高端‘充电宝’。”芜湖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明桃这样比喻。

不同于日常充电宝的“应急”性质,高端制造与计算场景下的电力保障可谓“刚需”。对于投资动辄数百亿元的半导体晶圆厂和AI算力中心而言,后备电源既要保证“量”的持续稳定,也必须满足“质”的极端苛刻。

以全天候运行的AI算力中心为例,整层整栋排列的电源机柜就是其强大的电力心脏。然而,“任何毫秒级的电压波动或细微电能瑕疵,都可能瞬间导致价值连城的计算中断、模型错误乃至硬件损毁,单次电力故障损失已飙升到百万美元量级。”楚睿智能创始人张怀曾在采访中说,“在算力密度突破120kW/机柜的极限场景下,单位算力的有效算力转化率决定了AI工厂的盈亏。”

长期以来,国内能提供高可靠性电源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市场被国外巨头主导。然而,在芜湖这片创新沃土上孵化并成长的楚睿智能,依托持续的技术研发与扎实的科技实力,逐步在高端电源领域实现“技术突围”,崭露头角。

2016年,国家科技领军人才,曾参建中国大陆第一条12寸晶圆生产线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张怀带着技术来芜创业,创办芜湖楚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围绕半导体企业的电力保障需求,创业初期的张怀就锚定高端赛道,组建行业顶尖研发团队,在储能装备、电源管理系统等领域展开攻坚,不断攻克“卡脖子”难题,打造硬核创新矩阵:其自主研发高倍率/超低温特种电芯,突破极端环境下的能源供给瓶颈;开发的“祝和”系列模拟及逻辑芯片,实现了关键电源芯片的全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构建了覆盖电池管理、能源管理以及云平台的全链条数字化系统,实现能源的精准调度和高效利用;推出的集装箱式、模块化等多型式电源产品,通过了多项国际严苛的标准认证,成为半导体、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石油化工及新能源等多领域头部企业的“电力刚需供应商”。

“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占比30%,2022年、2024年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超亿元的资金有80%以上投入研发。公司还与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黄明桃介绍。

从孵化中心的十余个工位、十几人团队起步,楚睿智能在不到十年间,迅速成长为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与高新技术企业,并荣获安徽省“首台套”产品认证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产品应用示范优秀案例。近年来,借势制造业升级与AI产业东风,公司营收连续翻番,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今年预计达3亿元,以强劲创新实力画出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暖心扶持与贴心护航。创业初期,楚睿智能就获得了省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共计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笔关键资金帮助公司度过了最艰难的三年,不仅保障了产品研发的顺利完成,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芜湖市抓住了国家‘东数西算’机遇,加快打造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城市,布局各类算力供给,也给楚睿智能业务拓展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和舞台。”张怀在采访中介绍。为支撑爆发性的市场需求,楚睿智能于今年初投资超千万元的新一代AI算力电源生产线已落成投产。该产线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不仅使产能提升3倍,更能同步服务全球顶尖的电源龙头企业。公司预计在2025年实现数千万美元的出口创汇,国际化布局已迈出重要一步。

在张怀看来,企业能够在高端市场持续突破,关键在于长期坚持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并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未来,我们计划每年将不低于15%的营收投入研发,目标在三年内突破5项‘卡脖子’技术,构建‘芯片+电芯’‘电力+算力’双轮驱动的技术壁垒,实现从高端电源供应商向全场景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型升级。”张怀表示。

芜湖日报记者 付君兰 柯静 褚楚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