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早稻、中稻和晚稻
当下繁昌区孙村镇田间的再生稻 记者 胡芳 摄
每次下乡采访,只要看见一大片稻田我都特别兴奋。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很多人可能都会去郊外度假,这个时候的稻田是一道绝佳的风景。不过,光看风景可不行,还要学点“干货”,我们总听农民伯伯说早稻、中稻和晚稻,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三者之间究竟有啥区别。
我专门请教了南陵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郭圣辉,他根据我们芜湖本地的实际情况给大家做了一个科普。我们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种植以“早稻+晚稻”双季稻和单季中稻为主,核心区别在于适配本地气候的种植时间、生长周期、品种特性及用途。早稻生长期短(90-115天)、耐高温且抗病性强,米质一般,主要用于本地储备粮或饲料;中稻(单季为主)生长期长(125-145天),适应性广,能应对夏季短时暴雨,是本地口粮消费主力;晚稻生长期中等(110-130天),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米质优,适合本地高端消费及外销。
早稻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避开春季低温,比华南地区晚10-15天),7月上中旬收获,避开梅雨季尾声连阴雨影响。中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避开清明前后低温倒春寒),9月中下旬收获,充分利用夏季光热。晚稻则在7月上中旬播种(早稻收割后5-7天内完成“双抢”插秧),10月下旬至11月初收获(避开11月中下旬初霜)。
至于我们经常听到的再生稻这个名词,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再生收获的水稻。再生稻是一种特殊的水稻种植模式,指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重新萌发、生长并抽穗成熟,从而实现“一种两收”的水稻类型。这种模式通过激活稻桩的再生能力,无需重新播种即可收获第二季稻谷,具有生育期短、成本低、米质优等特点,对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庄稼地里的知识其实是门大学问,以后我们也会多走进田野,走近农民伯伯,带着大家一起长知识。
大江晚报主持人: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