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奇瑞的底气,来自什么?

字体大小:

从芜湖长江畔“小草房”起步,到驰骋海外市场、赢得全球消费者认可,奇瑞凭什么?回望来时路,奇瑞用28年的创新实践证明,企业发展和品牌向上必须基于牢固的底层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掌握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从一开始,奇瑞就把自主创新确立为发展的核心战略,苦练内功,磨砺品质,打造“技术奇瑞”,逐步形成像今天这样闪耀全球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硬核科技成就“技术奇瑞”


奇瑞技术创新的故事,从汽车发动机起步。


1997年,奇瑞谋于陋室、成于荒滩的创业故事在江城芜湖正式开篇。创业伊始的奇瑞缺钱、缺人、缺经验、缺设备,甚至连基本的供应链都没有。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奇瑞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被誉为汽车“心脏”的发动机。


图片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下线


奇瑞汽车首席动力总成技术专家张志福是第一代发动机研发的参与者,他回忆说,当时中国的发动机工业非常薄弱,几乎没有自主开发的能力,甚至有人说“中国人造不出自己的发动机”。在这一背景下,奇瑞揣着“砸锅卖铁”的狠劲,砸下全部身家,与世界著名的发动机设计公司AVL合作,专注于发动机尖端领域进行研发。“我们可以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揣着‘造中国人自己的好车’的梦想,在国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迅速培养自己的能力。”


图片
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


坚持自主创新的奇瑞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独立掌握了发动机核心技术,打造出中国第一个正向研发、完全国产的ACTECO系列发动机。当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成功点火时,奇瑞简陋的生产车间里发出了中国品牌加快崛起的悦耳轰鸣。从此,中国汽车有了“中国芯”。


不忘初心练就过硬内功


日前,大江资讯记者走进奇瑞汽车的动力总成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进行发动机的浸水试验:把发动机放入水中浸泡2小时后重新启动,检测各项性能指标是否正常。按下启动键,发动机齿轮瞬间运转,监看屏上的转速很快升到了每分钟1200转以上,被水浸泡了2小时的发动机性能指标一切正常。


“国家标准的浸泡时间是满足30分钟,我们在全行业率先做到了120分钟,是国标的4倍,而且我们进行了很多原创设计,使发动机的密封性更好。”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动力总成工程师孙秋波介绍。


图片

奇瑞智能化生产车间

眼下,奇瑞发动机已经研发到第七代。发动机是奇瑞坚持研发为要、技术为王的一道缩影。自创立之日起,即便是企业最艰难的时候,奇瑞也始终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以上用于研发,在关键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连续落子。截至目前,奇瑞建立了全球八大研发中心,打造了超过15000名的人才队伍,每年投入200亿元左右用于研发,其中100亿元投向平台和产品开发等应用创新,另外100亿元投向基础学科和跨界学科、构建原始创新能力。雄狮智舱、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等17个核心技术平台以及一大批高水平实验室,让奇瑞练就了“真本事”,吃上了“技术饭”。


图片

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


蓄力向新再谱时代华章


走进奇瑞汽车的“黑科技”展厅,映入眼帘的全是最新的创新成果。从整车到零部件,从前瞻布局到现实应用,一件件都是创新的结晶,都彰显着企业的能力和实力。而在这些“黑科技”当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奇瑞的开阳实验室。


开阳实验室是奇瑞打造的“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我们深知,技术‘无人区’里需要更多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和产学研合作。”奇瑞开阳实验室政产学研合作部负责人赛影辉表示,奇瑞向全球顶尖人才、技术和资源敞开怀抱,希望把它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的芜湖“硅谷”。  


去年8月份成立至今,开阳实验室已累计与全球60多所高校联合,挖掘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课题700多项,实施150多项,未来星火项目总量预计要达到1万项以上。


图片

开阳实验室与南洋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蓄力向新,为奇瑞驰骋全球市场夯实了根基。目前,奇瑞集团依托全球8大研发中心,多样化的品牌布局、多层次的销售渠道、本地化的研发能力,灵活适配不同的市场需求,打造在全球畅享的奇瑞产品。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表示,奇瑞之所以形成现在的发展势能,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创新驱动,对核心应用技术逐级分解,一直分解到原材料级、分解到基础学科,把技术创新的“喇叭口”越做越宽、越做越深,从中寻找若干关键点聚焦突破,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啃最硬的骨头,闯最险的路,看最美的风景——向新向上的奇瑞,必将奏响更加动人的时代乐章。


记者李婷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