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加速度!
政策甘霖精准浇灌,技术突破劈波斩浪……在芜湖市弋江区,一本本政策手册正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一艘艘驶向全球的新能源船舶标记出产业跃升的全新坐标。高校智力与高新产业在此深度交融,正驱动其以“两区合一”的独特优势,跑出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近日,在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弋江区科技局工作人员向企业负责人送上的“高质量发展40条”,正是该区“即时兑付、精准直达”惠企政策的缩影,为企业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芜湖造船厂于2022年独资成立的科技公司,安徽海智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专注于船舶与工程装备设计及技术研究。落户弋江区期间,该公司斩获船舶设计“双认证”,主导研发的节能化学品船更赢得国家级大奖,其开发的船型远销欧洲多国。依托三维设计软件与自主知识库系统,海智研究院聚焦绿色智能船舶,有力推动安徽船舶工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跃升。“真金白银直达账户,让研发少了后顾之忧。”企业负责人道出政策实效。
近年来,弋江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先后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多部门联动“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辅导,构建起“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链。弋江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27.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4.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8.3%,上述三项指标均保持全市领先。
弋江创新的底气,源于其独特的“两区合一”体制,高新区与弋江区合力,打通了“高教”与“高新”的任督二脉。辖区内汇聚了安徽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近10万在校生、40余家国家级“小巨人”、68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编织出“智力与产业”共生的网络。
弋江区正加快推动“两高”融合,把丰厚的创新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区内25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孕育近千家企业。现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72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市场化开放共享机制”入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政策试点“揭榜挂帅”名单。
科技创新的核心密码深植于人才基因。“紫云英人才计划”在弋江结出硕果。2024年,20余支高层次团队在市级评审中脱颖而出,9支新锐力量集结;36家企事业单位获市级技术研发中心认证。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5名高校人才已与区内相关企业签订科技副总协议,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当创新链与产业链在弋江深度交融,关键技术的突破便如火花般迸发。今年4月,全球首艘标准模块电池换电船在芜湖成功下水。这艘凝结“船、车、储”共享电池技术的船舶,是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造车思维造船”理念的杰作。
依托雄厚的汽车工业与造船底蕴,弋江区新锐企业三点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运营元年即实现盈利,开工11艘新能源船,手握超260件专利,成为内河绿色航运的破浪先锋。目前企业发展势头强劲,首艘新能源内河船舶已交付使用,船舶建造订单已排至2028年。“政策与产业共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研发负责人说。
这样的突破在弋江已成常态:西电芜湖研究院实现8-12英寸氮化镓外延材料量产,突破1000V耐压技术壁垒;长三角研究院等4家单位斩获省级科技创新攻坚项目;天弋能源的全固态电池、瑞迪微电子的车规级芯片等28家企业提出的39项“卡脖子”技术需求,正通过“赤铸之光”重大项目机制集中攻关。
面向未来,弋江区将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特种显示、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以奇瑞新能源、问天量子等领军企业为引擎,在深空探测、汽车电子等战场彰显担当。
开放合作的浪潮,将弋江的创新活力推向长三角的广阔舞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芜湖高新区“科创飞地”,正按照“飞地孵化、本地转化、资本先行、政府支持”的原则,着力打造“孵化在沪、研发在沪,生产基地在芜、销售总部在芜”的载体运营模式,目前已有圣美孚、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芜湖高新区协同创新中心等企业和创新平台入驻。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弋江区吸纳沪苏浙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同1415万元。西电芜湖研究院等机构参与长三角科创评估,协同编制区域创新路线图。弋江区正依托“飞地”开展项目招引,全力吸引优质项目落户芜湖高新区。
从实验室的技术微光到产业园的产业化星火,从科技副总的知识赋能到长三角的协同创新,弋江区正以开放的胸襟汇聚资源,以深度的融合促进突破。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密码,芜湖城南这片热土上,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创新城正加速崛起,在长三角的创新版图上刻下鲜明的“弋江坐标”。
▍记者:骆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