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著名校友朱卫国,回母校皖医了!

字体大小:

​仲夏六月、万物华实,毕业季如期而至。6月18日上午,皖南医学院滨江校区北区田径场见证了一场盛大的青春加冕礼——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皖医数千名学子的人生从这里开启新起点,启程再出发。

大江资讯
,赞200

毕业典礼上,皖医1984届临床医学专业校友、深圳大学医学部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卡尔森国际肿瘤中心主任朱卫国受邀重返母校,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学子们深情寄语。祝福学子们前程似锦,在中国乃至人类健康的壮丽画卷上留下属于皖医、属于2025届的浓墨重彩一笔。

寄语中,朱卫国教授表示,作为过来人,和学子们分享三点“老生常谈”,希望能有点“靶向治疗”的作用。

第一,别让“起点”定义了你的“终极表达”。

生命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可塑性”和“修复力”。当年我从皖医出发,一路辗转日本、美国,北大、深大,参与国家大项目,和国际同行“华山论剑”,靠的是母校教会我的那份“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

皖医给你们的是安身立命的“工具箱”,是应对人生“DNA损伤”最强大的“修复酶”!遇到困难想想母校的教诲,调用你们在皖医学到的“知识库”和“意志力”,你们每个人都能谱写出独一无二、精彩纷呈的“生命乐章”!

第二,终身学习,是给人生最好的“修饰”。

毕业证只是你们人生的“初始氨基酸链”。未来的路长着呢!面对2025年AI诊疗、基因编辑、精准医疗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工具”,你们必须不断给自己“添砖加瓦”:加上“磷酸化”的进取心,加上“乙酰化”的创新胆识,更要加上“泛素化”的责任担当!

时代在变,医学在变,唯有持续学习、拥抱变化的心不变,才能让你们的人生“蛋白”在时代的“细胞”里,发挥最关键、最耀眼的功能!

第三,家国情怀,是驱动人生的最强“启动子”。

个人的才智,只有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洪流,才能像正确的“信号通路”被激活,迸发出最大的能量和价值!希望你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位,都要把“皖医人”的烙印和家国天下的情怀,像最重要的“组蛋白修饰”一样,牢牢刻在心上!用你们精湛的医术、创新的智慧、无私的奉献,去守护万家灯火的健康,去应答这个伟大时代对生命科学的呼唤!只有这样,才是我们这代人对母校、对国家最好的报答!

毕业典礼后,朱卫国教授接受大江资讯专访时表示,自己已在母校建立实验室,与母校交流频繁。刚踏入滨江校区时,熟悉的氛围中更添崭新的气象。“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他感慨道,“当年求学是在铁山那边的校区,如今校园壮阔,办学条件早已提升。”他更指出,硬件飞跃的背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显著提升:“皖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肯定远超我们当年——社会进步,青年一代自然更优秀。”

当被问及如何以专业视角诠释毕业生与母校的羁绊时,朱教授巧妙借用生命科学的精妙隐喻:“我们如同‘干细胞’,母校便是培育我们成长的‘微环境’。”如今“干细胞”已然成熟,是时候奔赴广阔天地,在五湖四海的“机体”中施展才华、履行使命。但他同时深情强调,无论走得多远,这个滋养你们的“微环境”,永远敞开怀抱,随时欢迎归来,汲取智慧与力量!

皖医1984届临床医学专业校友朱卫国

朱卫国,1984年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历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深圳大学党委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博士,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表观遗传学领域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高等学校自然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优秀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日本癌症学会“国际肿瘤杰出贡献奖”。

记者骆新星 缪静 郑东

编辑:朱辰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