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这位农民,了不起!
眼下正是冬季农闲时节,是农民一年中最清闲的时候,但是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种粮大户周能为这阵子却忙得不可开交,他正在为土地置办“年货”:查看苗情、准备农资、更新农机……为的就是给来年土地增收夯实基础。
立春刚过,大江资讯记者走进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润程家庭农场的高标准农田,碧绿的小麦生机勃发,长势喜人,农场负责人周能为正在田间查看苗情。“田里刚施完腊肥,田间管理不能松懈,需要根据苗情因地制宜保‘春发’。”周能为带着大江资讯记者走进农场的机库,旋耕机、插秧机等各种大型农机具摆放在库内,这些农机具在今冬农闲时间都要经过他一一仔细“体检”,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
周能为的农场有600多亩,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凭着多年来对农业和农技的热爱,农场粮食产量一直稳产高产。周能为以水稻“三新”技术为依托,配套集成宽窄行、机插秧、侧深施控释肥技术集成配套技术研究,推广水稻良种良法栽培技术,家庭农场最高实现亩均产902.8公斤,农场也获得省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应用基地)、省数字农业工厂等荣誉。
“从去年起,农场的水肥一体化暗管灌溉系统算是真正实现了农田全覆盖。”周能为告诉大江资讯记者,利用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机会,他把所有农田明渠排灌改为暗管排灌,既节约水资源,还能优化农田的生态环境。
接着他又自主研发了暗管灌溉肥水一体化系统,只需一部手机就能管控农田的灌溉和追肥工作。“只需在手机App操作,粪污与清水就能自动配比,通过暗管排向各个田口,完成600余亩高标准农田的灌溉和追肥。”周能为说,这个系统就像一个田间“小气象站”,能实时监测气温、风力、农田含水量以及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可以根据提示对水量、肥量精准调节。这不仅让种田变得更轻松,农场的劳动力投入和资金成本也节约了20%。
水肥一体化暗管灌溉系统实施后,周能为又结合农村的改厕工作,建设了一座粪污资源化站点,不仅解决了3000余户的农村卫生厕所粪污流向问题,还能让农作物用上原生态肥料,绿色生长。“水肥一体化暗管灌溉系统能覆盖半径1公里的农田,只要有网络就能用,而且运行和维护费用几乎为零,一年只需要一张年费15元的4G流量卡就可以。”周能为说,正是因为这套系统低成本、高效能,所以适合推广应用,让农民装得起、用得起。
运用水肥一体化暗管灌溉系统,是周能为让自己的农场迈向“无人化”“智慧化”的努力之一。与田地打了20年交道的周能为早就清楚认识到,过去干农业凭的是经验,现在则靠的是现代农业技术。只有将先进农业科技运用到生产中,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才能从“会种田”变成“慧种田”,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
周能为在当地率先购买使用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农业机械40多台套,基本实现了耕、种、防、收、储、运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拖拉机、插秧机都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控制。”周能为说,在农田病虫害防治方面,无人植保机已经广泛运用。过去一人一天只能防治20亩左右,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天可防治近千亩,且喷洒更均匀,效果更好。
周能为的农场发展蒸蒸日上,但他也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发展带动不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只有农民们都参与其中,才能推动农业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为此,周能为与周边农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将先进的技术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建立科技化种植、科学化管理体系。
同村的种粮大户胡启春种植效率较低,周能为主动与其结对发展,一有时间就来到他家的农田,从选种、育秧到整地、移栽,再到田间管理,全程手把手地为其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他的帮助下,胡启春种植的亩产效益提升了近30%,种植面积也由120亩扩张到近400亩,其经营的家庭农场也于2020年被评为湾沚区的区级示范家庭农场。近年来,像胡启春这样的农户,周能为已带动发展了31户之多。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如今的种粮大户、农业农村部农机使用一线的“土专家”,周能为20载为农服务,演绎了一个传统农民走向现代农业的故事。去年6月,他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称号;今年2月3日,他又从田间地头走进了芜湖第一百零七场“畅聊早餐会”。
早餐会上,市委书记宁波表示,当前芜湖正处于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期、上升期,要勇于接受挑战,在苦干实干中提升本领,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这番话让周能为很有感触。
▲周能为参加“畅聊早餐会”。
“今年,我打算试种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力争实现亩均产900公斤。”周能为说,乡村要振兴,农业必先强。今后他将继续致力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不断改进种植方式,努力提升粮食产量,为端好“中国饭碗”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