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芜湖两地入选全国榜单,有何秘诀?

字体大小:

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芜湖市湾沚区、繁昌区两地榜上有名。湾沚区和繁昌区分别作为土地资源类和矿产资源类成功入选示范县(市)名单,究竟凭何上榜?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方面,芜湖又有哪些“秘诀”?


做好加减法 让沉睡的土地“动起来”


于湾沚区新芜经济开发区的安徽广源包装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正式投产,目前已实现年产包装箱2.4亿只,年产值3亿元。这一项目的落地,摒弃了改造旧厂房、建设新厂房“新旧并举”的常规模式,将原有6000余平方米建筑全部拆除,一次性新建30000平方米高标准现代化厂区,创造了园区资产重组新模式。


该项目是湾沚区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盘活闲置低效利用资产的生动写照。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近年来,湾沚区多措并举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盘活为主转变,通过完善制度引领、加大政策扶持、挖掘存量资源等方式,持续做深做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五年来累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3309亩,盘活低效用地2752亩,处置闲置土地1353亩。


诺贝尔新材料使用低效土地进行集中再开发。


“一方面做减法、腾出新空间,一方面做加法、发展新产业,这样的一减一加之间,土地资源就能实现优化配置,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和开发利用科科长储明表示。

近年来,芜湖市围绕精准高效供地、提高效益用地、从严从紧管地、挖潜增效盘地、综合整治腾地等方面,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全部实行带规划总平面图出让,鼓励带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出让,对用地规模超过150亩的工业项目原则上分期供地。


实施工业用地《出让合同》与《履约监管协议》“双合同”监管。全面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调查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对全市约27.8万亩工业用地逐地块摸排企业用地、税收、用工等指标,并开展可利用资源核查,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矢量图层纳入自然资源“一张图”系统,全面落实治理。


安徽熙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12英寸硅基OLED微显示模组及配套集成电路芯片项目盘活利用工业低效土地。





消化批而未供土地。坚持项目驱动,编制存量产业用地“招商地图”,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经开区通过存量土地盘活与增量土地优化配置统筹并举,有效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信义光伏、海创新能源等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处置闲置土地。通过无偿收回、协商有偿收回、督促开工等多种方式盘活处置闲置土地。三山经开区协商收回锦鑫新材料、镜湖区协商收回皖能电力等项目共计401亩闲置土地,经开区督促之优轴承、湾沚区督促中汇瑞德等项目共计235亩闲置土地及时开工,消除闲置状态。


实施工业低效土地再开发。采取“腾笼换鸟”“复合开发”“提质增效”“退散进集”等方式,深度清理工业低效土地,腾出存量空间,有效保障了鸠江区天马微电子、弋江区中梦众创空间、无为贝驰生物等近60个招引项目落地。与此同时,运用市场逻辑,充分发挥政府平台作用,实施收购、收储低效工业用地,加速盘活。对历史遗留未供即用土地,创新探索“房地分离”的处置模式。


用好乘除法 释放绿色发展潜力

在荻港海螺矿山,五年前就已开始的矿山数字化建设已显现成效,矿石各项指标实时监测,配矿系统实时调度,矿山生产效率不断,矿产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以说荻港海螺数字化管理护出了“一片绿”。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其本身也是创建绿色矿山的一部分,矿区范围的所有生产过程都能被实时监控。


芜湖海螺箬帽山戴店矿区。


数字化建设为矿山利用效率做“乘法”,是繁昌区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繁昌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材料产业,做好矿山管控的“除法”文章,积极推动矿产开发从“散”到“聚”,资源利用从“粗”到“精”,生态环境由“灰”到“绿”,矿山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600余家减少至现在的38家。


安徽省78家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库中,繁昌区占8家,位居全省前列。构建具有繁昌特色的非煤矿山监管新模式,利用“互联网+”打造科技管矿平台。投入1000余万元分两期建成全省首个全域科技管矿信息化监管平台,形成全时空、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立体防范监控体系。同时,加快科技创新,引领矿山开采智慧化,2021年8月,全国首个露天水泥矿山无人驾驶矿车应用项目在繁昌投入运营。 


▲芜湖市繁昌区红花山金广矿业。


“所谓的秘诀,应该是我市一直坚持从规划源头引领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被问及繁昌区入选矿产资源类节约集约示范县有何秘诀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产资源管理科科长冯小双说道。据冯科长介绍,在规划源头方面的三个重点关注,有效推动了芜湖市的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工作开展。




关注规划管控、合理布局。芜湖市编制矿产资源“十四五”总体规划时,在全省率先建设完成露天矿山实景3D模型,综合考虑矿区周边地形、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各项条件,对矿区范围进行优化调整,从绿色矿山建设、三率指标考核、大中型矿山比例等方面强调规划刚性和指标约束性,突出优势矿种产业链延伸,实现矿产资源优质优用。根据规划,十四五末全市大中型矿山比例将达到55%以上,绿色矿山数量达到大型生产矿山不低于70%,中型生产矿山不低于50%。


关注精准供给、统筹协调。要求全市新设砂石采矿权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坚持保障我市自用为原则充分论证矿产品供应方向,以区域需求为导向,高效精准配置采矿权。市政府多部门加强沟通衔接,切实保障批准立项政府全额投资的重大交通、能源、产业集聚区等配套专供建筑用砂石采矿权,并力争做到“一矿多供”,实现既保障项目建设,又控制矿山数量、减少生态影响。


关注矿地统筹、先矿后地。芜湖把露天矿山开发利用与土地开发利用、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统筹考虑,一体规划,支持鼓励山体整体开发推平后平整为建设用地或耕地的方式设置采矿权。按照“开大矿、快开矿、早出地”的思路,综合考虑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和矿地利用等各项条件,协调并妥善处理好各方关系,尽量消除制约山体整体开发的各类影响因素,合理划定矿区范围。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启动了8个矿山区域生态修复项目,累计释放砂石资源1239.10万吨,其中繁昌官山矿区矿地一体化试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800多亩,林地150多亩,海螺集团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已顺利完成建设入驻。

如何节约集约自然资源,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芜湖正在用一系列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行动做出回答。今后,芜湖市还将不断深化资源节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质效。高位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消化处置各类存量土地不低于1.6万亩。精准识别低效闲置土地,实施靶向治理。推进“标准地”改革并推广实施“用地清单制”,实现“拿地即开工”。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鼓励和引导矿山企业整合资源并实现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开采。在努力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季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