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城市焕新蝶变  产业向新而行

字体大小:

平均年龄仅25岁的宾果设计团队。 记者 杨大伟 摄

清晨的阳光洒在凤鸣湖面,波光粼粼中,映照着芜湖经开区“三湖”片区崭新的研创大楼。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近水不亲水、拥湖难享湖”的工业集中区,如今已成为创新企业集聚、研发人才荟萃的科创新高地。

通过高标准的综合治理和更新改造,总面积17.17平方公里的“三湖”(银湖、凤鸣湖、蜻蜓湖)片区,正在逐步转型为产城融合、人城协同的现代化科创湖区。

从“三湖”片区的研创集群,到青弋江畔“大砻坊”的百年工业遗存,一场以城市更新带动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芜湖全面展开。

规划引领,破题产城融合

“三湖”片区生态资源丰富,坐拥3.2平方公里的水面和43.17公里的湖泊岸线。过去这里企业众多,但功能配套薄弱,员工下班就往市区跑,“见厂不见城”成为产城分离的真实写照。

为破解这一难题,芜湖创新建立“专项规划—片区策划—项目谋划”实施体系,邀请院士团队高水平参与策划,明确建设“鸠兹科创湾”核心起步区、世界著名汽车城核心区等总体目标,布局6大类、34个具体项目。

“我们坚持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筑‘三生共融’的新格局。”芜湖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丁敏生表示。围绕汽车首位产业发展,芜湖将凤鸣研创中心集群建设与周边生态本底修复、城市功能业态集聚有机结合,使汽车产业本地配套率从45%提升至70%,新引入研发人才1.5万人。

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的创新氛围和发展潜力。企业研发经理逄增博透露,公司已累计取得授权发明专利26项,其中超过20项实现有效成果转化,2025年底计划将研发中心迁入芜湖汽车电子产业园,“这里的人才和产业聚集效应,将全面赋能我们的研发体系,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导体材料企业。”

老厂新生,遗产焕发活力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成为芜湖城市更新的一大亮点。

青弋江畔,百年益新面粉厂旧址已转型为“大砻坊科技文化园”的核心载体。青砖黛瓦的四层建筑内,年轻创业者的身影与历史痕迹相映成趣。

“更新不是抹去记忆,而是让记忆更鲜活。”园区负责人褚雪敏介绍,园区坚守“修旧如旧”更新理念,8幢老建筑得到精心修缮:百年老厂房全面修缮,6幢曾沦为危房的老仓库按历史面貌原址还建。如今,这个近2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聚集了文化科技、数字创意等领域近70家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80亿元。

在这片新旧交融的空间里,平均年龄仅25岁的宾果设计团队,将目光投向智能宠物家居等创新领域。“园区不仅硬件条件闹中取静,更在软件服务上提供了学术交流、行业交融、政策解读等全方位帮助。”安徽宾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郑霆深有感触。

专注于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芜湖江河智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达80%。企业负责人李伟对园区环境十分满意:“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等方面,园区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助力产品走向全国。”

创新集聚,打造科创生态

近年来,芜湖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探索通过有机更新驱动产业焕新的特色发展路径。

全市最优地段布局的18个创新园区,共同汇聚成“鸠兹科创湾”。每个园区集科技研发、科创交流、商务休闲等业态于一体,目前已运营13个,入驻科创型企业超300家。这一布局打破传统产业园远离城市中心的弊端,让人才在优质工作环境和便捷公共服务中自由切换。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芜湖还紧扣国家“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定位,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枢纽:依托芜湖港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塔桥物流基地打造中欧中亚班列始发站,依托芜宣机场打造上海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副中心,持续增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我们既要当好工业遗产的‘守护者’,更要做好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褚雪敏说,园区将继续优化运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同时壮大专业服务团队,为在孵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全链条支持。

碧波湖畔,科创新城拔节生长;斑驳记忆里,创意新芽悄然萌发。芜湖正以更新驱动创新、以创新提升能级,在这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书写着人与城共荣的美好未来。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冯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