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响鸠兹科创湾品牌 政协委员这样说……
鸠兹科创湾·芜湖数字经济产业园 芜湖日报记者 杨大伟 摄
鸠兹科创湾·湾谷科技园 芜湖日报记者 陈剑 摄
鸠兹科创湾·梦溪科创走廊 芜湖日报记者 梅韬 摄
鸠兹科创湾·芜湖智算经济产业园 芜湖日报记者 杨大伟 摄
近日,芜湖市“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暨鸠兹科创湾推介会举行,标志着芜湖最大的科创平台——承载18个创新园区的鸠兹科创湾正式亮相。这既是关乎芜湖未来发展的大事,也是长三角科创领域的要事。当下,鸠兹科创湾正以全新的姿态,向着设定的目标——长三角科技创新地标迈出坚定的步伐。全市各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加快建设鸠兹科创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聚焦如何推动科创资源全面聚集,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重点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为推动鸠兹科创湾建设提速增效贡献政协力量。
——编者
以“产业+科创”路径 实现芜湖“湾”道超车
大江大河的湾区,往往涌动着无限的生命力。
2025年9月5日,芜湖市“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暨鸠兹科创湾推介会举行,标志着芜湖最大的科创平台——承载18个创新园区、总建筑面积595万平方米的鸠兹科创湾正式亮相。
从机器轰鸣、塔吊林立的施工状态,到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与现代化产业载体交相辉映,鸠兹科创湾核心园区之一的梦溪科创走廊进入整体运营新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园,全新的定义,全新的姿态,全新的氛围。”市政协委员、芜湖市华侨皮鞋厂有限公司总经理奚秀珍亲眼见证园区建设的过程。
园区尚在建设中,奚秀珍已马不停蹄展开她的“探园之旅”。她多次前往梦溪科创走廊、凤鸣研创中心、湾谷科技园等园区实地调研,了解企业真实需求,探求创新格局背后蕴藏的“芜湖力量”。
在调研中,奚秀珍了解到18个园区中已有13个园区投入运营,300余家科创企业在此安营扎寨。其中,梦溪科创走廊已签约项目32个;凤鸣研创中心,以奇瑞开阳实验室为龙头,拟入驻27个研发中心……这引发奚秀珍的思考:鸠兹科创湾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区域实现“湾”道超车?她从“解题人”的角度出发,在委员建议中书写答案。
首批签约入驻梦溪科创走廊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低空经济)、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数字创意等前沿科技领域。“这些企业与园区定位,乃至芜湖的发展高度契合。”基于此,奚秀珍在建议中提到,鸠兹科创湾要聚焦优势产业,形成标签化认知;积极构建“热带雨林式”生态,围绕产业链布局,走“产业+科创”路径。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学习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习的过程,也是认知不断清晰的过程。”奚秀珍将芜湖与合肥的创新分工作对比,“芜湖有很鲜明的产业优势,以奇瑞、海螺等本土龙头企业带动,链主及上下游企业蓄势赋能,融通创新,这与合肥以中科大等大院大所为代表的‘科创+产业’有所不同。”在她看来,各有侧重、错位发展,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有芜湖特色的品牌”。
点燃从“0到1”、从“1到100”的发展引擎,也离不开创新人才和宜居环境。奚秀珍在建议中提到,要构建“15分钟宜居生活圈”,打破“重产业、轻生活”的传统模式,在园区同步规划人才公寓、国际酒店、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实现“工作在园区、生活在景区”的美好体验,并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充分发挥“紫云英人才计划”的引导作用,构建集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技能人才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致力于打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现代化科创社区。
作为一名制造业立身的企业家,奚秀珍深知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痛点,建议中,她提到“政策精准投放,突出比较优势”。在签约入驻园区的企业名单中,奚秀珍发现,其中不乏科创型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轻资产、重研发,传统的信贷模式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在芜湖市已设立的30亿元科创母基金和100亿元并购基金群基础上,奚秀珍给出诸多细化建议,比如“设立重点支持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给予对口金融支持”……
在提及“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后,奚秀珍在建议中还提到“创新链”。在她看来,有别于传统工业园区的鸠兹科创湾,也是芜湖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板。“数智化未来已来,建议构建‘鸠兹科创湾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企业入驻率、人才结构、产业关联度等关键指标,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动态调整招商策略和政策支持方向,实现鸠兹科创湾向‘新’而生。”
立体呈现建筑群全貌、输入需求即可瞬间匹配场地、一键生成租金报表……站在梦溪科创走廊宜企创综合服务中心的大屏幕前,堪称“园区智慧大脑”的3D可视化平台令深耕商界多年的奚秀珍感触颇深。“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鸠兹科创湾,虽与我从事的传统制造业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坚信未来的鸠兹科创湾,不仅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有蓬勃发展的科创活力。”
芜湖日报记者 汪潜
用“耐心资本”浇灌硬科技
“嗡嗡嗡……”在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的安徽省首个水稻无人化智能种植基地内,已抽穗的600亩稻田上方,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施肥。墒情靠物联网,田管有算法,更能根据“处方”精准高效无人作业,基地种出来的“芜湖大米”不仅亩产高出全市平均产量100余斤,还节省人工和投入品达每亩100余元。
抚着密密麻麻、颗粒饱满的稻穗,市政协委员、安徽中科智能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炜联想到近期对“科创母基金”的调研与思考,不禁感慨:“就像这种田一样,只有精心浇灌、耐心培育,才能让科创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何为“科创母基金”?
何为科创母基金?“简单理解: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发起设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旨在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基金。” 张炜介绍,它通常不直接投资项目,而是作为“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 FOF),通过参股或发起设立多种专注于不同领域或阶段的子基金来运作。
科创母基金的核心使命是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那些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解决它们“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因此,科创母基金通常被视为“耐心资本”,不过分追求短期回报,更看重长期的社会和产业效益。
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与长三角重要创新节点,我市近年来通过设立鸠兹科创湾母基金,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未来产业”,发挥母基金以投促引、以投促产的功能,推动科创资源的全面集聚。
鸠兹科创湾母基金的投向紧密围绕芜湖市产业规划,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并重点投向智能传感器、具身智能、生物医药、脑健康、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
“在鸠兹科创湾建设和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中,科创母基金起着至关重要的‘杠杆’和‘催化剂’作用。” 张炜表示,首先母基金能引导社会资本,解决早期融资难题:母基金通过出资参股子基金,能有效撬动数倍的社会资本共同投资。这为鸠兹科创湾内那些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需要“耐心资本”支持的科技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
其次,母基金的投资领域紧密围绕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这有助于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资本流向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最后,母基金是鸠兹科创湾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它与园区内的政策支持(如研发奖补、人才补贴)、服务平台(如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产业龙头(如奇瑞、海螺)等要素协同,能为科技企业提供从研发、孵化到产业化、市场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如何有效陪伴企业成长?
科创母基金,通过参股子基金等方式运作,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未来产业”,培育“耐心资本”,而这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长的回报周期。针对当前存在的募资渠道单一、专业人才不足、政策协同不够、退出机制不畅等问题,张炜提出了优化基金布局与运作、构建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强化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深化区域联动与开放创新等举措。
在具体实践中,张炜建议:要设定明确的投资比例要求,比如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要求其子基金投资于早期项目的金额不低于子基金规模的70%,从制度上保证资金真正流向早期创新;限制单一项目投资占比,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建立容错免责机制,早期投资失败率较高,应建立合理的容错和尽职免责机制,鼓励投资决策者更敢于投资具有颠覆性创新但风险较高的项目;协同产业生态,赋能被投企业,除了资金,母基金和子基金应努力为被投的早期科技企业引入产业资源、提供技术指导、对接市场渠道等。
日常工作中,张炜接触到不少科技农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它们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前期投入大,回报滞后、轻资产运营,传统融资难、风险承受能力弱等共性难题。
这些痛点,使得许多追逐短期回报的传统金融资本对投资科技农业项目望而却步。它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快速看到回报的领域。而科创母基金专注“投早、投小”,契合了科技农业企业在初创期的资金需求,并着眼长期回报,愿意给予企业更长的发展时间,陪伴企业跨越“死亡谷”,同时提供管理咨询、资源对接、市场开拓等增值服务,因此能有效撬动和引导数倍的社会资本共同进入科技农业领域,从而扩大了对整个产业的资金支持规模。
“理解创新规律、允许试错、愿意陪伴企业长期成长的资金——这就是‘耐心资本’。” 张炜说。
芜湖日报记者 付君兰
加强科技招商 吸引优秀人才
“鸠兹科创湾作为我市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肩负着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市政协委员潘敬生常年关注我市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双招双引”工作,近年来相继提出《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几点建议》《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建议。其中,《聚力双招双引 赋能高质量发展》提案获评2022年度优秀提案。
“合肥有滨湖科学城,杭州有未来科技城和科创大走廊,两座城市都依托高校产生一批优秀科创企业。‘芜湖鸠兹科创湾’与‘合肥滨湖科学城’搭建了安徽创新生态协同架构蓝图,芜湖须以更高的要求从产业生态角度谋划整个城市的发展。”经过对杭州与合肥等城市的考察、调研之后,潘敬生认为,我市坚持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断深化科创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跑出了加速度。但与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先发地区相比,与“打响芜湖鸠兹科创湾品牌,推进创新之城建设”的需要相比,仍然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定位细化不足,创新资源整合不足,招商服务保障不足等。
深调研、找差距、想举措,潘敬生提交了《加强科技招商 助力“产业+科创”》建议。具体包括,深化产业研究,强化精准招商策略;立足产业优势,加强创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生态,完善招引服务体系等。他认为,鸠兹科创湾作为我市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肩负着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科技企业是创新的关键主体,其集聚与发展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突破口。科技招商作为鸠兹科创湾建设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引入外部优质创新资源,还能促进本地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挥产业与创新的双赋能效应,进而为打造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筑牢根基。
潘敬生介绍说,我市要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核心赛道,以奇瑞、哈特机器人等领军企业为链主,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研发—中试—量产”全链条布局。例如,在凤鸣研创中心围绕奇瑞全球研发中心建设企业研发集群,强化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针对低空经济、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梳理技术缺口和市场需求,定向招引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场景应用企业及科研机构。
“建议我市持续招募全球合伙人,链接更多外部优质资源,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芜落地转化。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加强与合肥科大硅谷、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海张江科学城等平台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共享技术、人才和资本资源,深化跨区域联动,承接南京、合肥、杭州等都市外溢效应,招引优质科创项目、人才团队入湾。”潘敬生在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后提出建议。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我市要依托‘紫云英人才计划’,充分吸引各种优秀人才,用好各种优秀人才,助力城市产业创新,助力鸠兹科创湾建设。”潘敬生认为,我市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引进培养具有科技、金融等专业背景的人才,优化专班人员结构,进一步选派懂科技、通金融、有热情、会招商、勤服务的人员参与鸠兹科创湾建设。加强品牌运营,形成覆盖抖音、B站、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宣传矩阵,挖掘典型案例,推动“鸠兹科创湾”品牌形象破圈。
“‘芜湖鸠兹科创湾’的创新蓝图,不仅彰显了芜湖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与实力,更预示着‘产业+科创’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按照《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实施方案》,我相信到2035年,鸠兹科创湾一定能发展成为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辐射带动城市创新层级全面跃升的典范,成为全国一流的‘四链’融合试验区和新质生产力示范区。”潘敬生对鸠兹科创湾的未来满怀信心。
芜湖日报记者 吴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