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群“老工匠”
在繁昌区繁阳镇新光社区,有这样一群老人“退休不褪色”,自发组建“老工匠”志愿服务队,用六年时间将“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的互助模式融入社区治理,编织起一张社区暖心网,成为社区善治与文明新风建设的生动实践。
邻里互助 “老工匠”应运而生
“我们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60岁以上老人有1000多人,养老服务需求突出。”新光社区党委书记姚晓芳的话,道出了“老工匠”志愿服务队成立的初衷。彼时,社区里有不少刚退休的居民,身体硬朗,且怀有“发挥余热、服务邻里”的热情。社区顺势而为,搭建起邻里互助平台,2019年,“老工匠”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
志愿队始终以“退休不褪色,余热暖社区”为宗旨,从最初的四五人小团体,逐步发展为如今拥有38名骨干、总人数超80人的队伍。副队长张志明是核心发起人之一,他坦言:“退休前我是社区物业专干,熟悉情况;作为党员,更想为邻里做点实事。”正是他与队长陈启楼的带头,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
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天然优势,“老工匠”们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和“好帮手”:政策宣传时,他们用“家常话”把惠民政策讲透;邻里有矛盾时,他们以“老邻居”的同理心摆事实、讲道理;老旧小区改造中,他们搭建起社区与居民的沟通桥梁。“很多棘手的问题,经他们耐心劝导,都能顺利解决。”姚晓芳表示,他们让社区治理既有“力度”,更添“温度”。
角色转变 志愿服务“双向奔赴”
如果说助力社区善治是“老工匠”的“硬贡献”,那么涵养文明新风便是他们的“软力量”。这支队伍以邻里互助为纽带,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善意、凝聚人心,让良好风尚在社区里落地生根。
“志愿者们经常来陪我聊天,帮我做事,我心里热乎乎的,儿子在外面也放心。”受助老人黄大枝的感受朴实而真切。尤为可贵的是,这份温暖并非单向流动。受到志愿者的感染,黄大枝也主动为楼上工作繁忙的年轻夫妻临时照看孩子。从“被关怀者”到“关怀者”的角色转变,正是友爱互助、文明和谐新风尚扎根生长的生动体现。
对“老工匠”们而言,志愿服务同样也是一场“双向奔赴”。“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为居民做点实事,心里特别自豪。”张志明说,通过“老有所为”,不仅让退休后的生活更充实,也在服务社会中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
前不久,志愿服务队获评全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团队。近期,社区联动服务队成立了“银发伴友团”项目,通过“情感联结+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推动互助服务从“零散化”走向“常态化”。
从几名老党员的无私奉献,到如今80多人的志愿团队。“老工匠”们用一份份陪伴、一次次调解,温暖了人心,融洽了邻里,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效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志愿精神,为构建守望相助的和谐社区贡献了“银发”力量。
芜湖日报记者 闫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