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古村里藏着一个家族的传奇
空中俯瞰官巷,仿佛一座漂浮在水上的村庄。
后人修筑的“官巷”
景区内推介当地美食“水八仙”
秋分时节的江南水乡,荷塘里未及枯败的枝叶间,尚得见不舍凋零的莲花。在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北枕水而居的官巷陶氏一族,绵延近千年的血脉与文脉,藏在一沓沓线装的家族宗谱里,更留存于他们世代生活的这片土地之上。
9月23日,记者走访北陶村,翻阅当地留存至今的《陶氏宗谱》了解到,陶氏这支奉西汉开国勋臣陶舍为始祖,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同宗。之后,原籍山东的陶氏一族经丹阳迁居芜湖陶辛东筦。南宋时期,陶舍第四十五世孙陶贵玉,举家从陶辛东筦迁至保丰圩北坝(今六郎镇北陶村),繁衍至今。
官巷的由来
北陶之古,在官巷。自宋代迁居至此的陶氏一族,为何被后世称作官巷陶氏?
据了解,至四十一世陶汝励时,官巷陶氏家族迎来首个进士。陶汝励于南宋理宗朝登进士第,授礼部员外郎,从五品,拜龙图阁学士兼知枢密院。
由于一直重视教育,其后官巷陶氏家族才俊尽出,至明代时达到巅峰。在明洪武元年(1368)到明永乐二十年(1422)的54年间,官巷陶氏一族有13人为官,名门赫赫,可见一斑。
一村多人做官,各位回乡省亲时,光宗耀祖之余,却有个麻烦事。古之官礼颇为严格,同居一村在朝为官者,无论辈分长幼,路遇须以官礼相见。同时,封建宗法礼仪讲究长幼有序,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请安。其时,村落仅有一条主道与外界相连,同朝为官者出入村落,多为不便。
为解决这个问题,陶汝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从后门开一条巷道,作为自己进出的通道,以避开村里百姓通行的乡道,巧妙地平衡了官场礼仪与宗法制度之间的关系。陶汝励创设的这条巷道取名登仕巷,以纪念这支陶氏第一个走向仕途的族人。
后来,这支陶氏做官的越来越多,各位为尊重宗族礼仪、避免骚扰乡邻,分别开辟了各自出行的巷道。后陶氏族人共同捐资,修筑十三条官道,名曰“十三官巷”。“官巷”之名,由此而来。
除了与陶渊明同宗外,官巷陶氏还曾与另一位历史名人有交集。
官巷陶氏家族自第四十四世陶居义开始,在芜湖陶辛圩和保丰圩等地购置了多处田产和家业。陶居义是陶汝励曾孙,官承直郎,正六品,后进阶朝列大夫,掌江北瓜州军事。
陶居义与同朝为官的南宋爱国诗人、政治家文天祥有着一段渊源。当时,文天祥很器重陶居义,不仅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陶居义,还亲自为《陶氏宗谱》作序。文天祥在序中写道:“陶氏之源深流远、干长枝茂……其视崔卢王谢四大名家何多让焉。”并叮嘱陶氏子孙:“上尊祖,下睦族,谨礼节,维风化”。
古村的新生
历史的脚步行至21世纪,昔日的家族荣耀化作厚重的历史底蕴,为这座古老村庄的新生,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2012年,官巷自然村入选芜湖市第一批美好乡村示范村,古村环境迎来一次彻底的更新。
通过举行村民民主协商会议,官巷村决定收回所有水面,交由村民理事会直接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水质的养殖行为。同时,制定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制度。当年底,官巷村顺利通过示范村验收。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庭院整洁干净,河水重现清澈,整个村庄宁静舒适,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已然铺展开来。
硬件焕新后,官巷村开始在提升软实力上发力。当地延续近千年独特而深厚的历史底蕴,顺理成章地成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围绕官巷故事和礼仪文化,官巷陶氏后人重修“官巷”,登仕巷、审斋巷、居仁巷、居义巷、仲茅巷、郡守巷、主簿巷、文林巷、云舍巷、司马巷、克鲁巷、贡生巷、举人巷,旧时“十三官巷”再现当代,独特文化内涵化为具象。
今日官巷,四面临水,秀美灵动,古韵犹存,从空中俯瞰,宛若一座“漂浮于水上的村庄”。如今,村庄内配套有极富水乡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项目,昔日古村已成周边游人休闲打卡的时髦去处。2020年,“枕水官巷”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官巷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官巷“出圈”后,当地政府打造特色文旅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据六郎镇文旅办工作人员聂梦雨介绍,与官巷“礼”文化相对应,在同属北陶行政村的小陶村,六郎镇正着力打造以“福”文化为核心内涵的“网红村”,推动浆染等非遗工作室落户村庄,持续开展“小陶村市集”,将水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结合,借助网络社交媒体放大传播效应,揽得大批年轻游客。
数百年前,鱼米丰足的江南,成为北方移民迁居的首选之地。数百年过去,曾经的异乡客早已他乡成故乡。据北陶村党委副书记陶国飞介绍,如今北陶村4000多人口,陶氏后人占到三分之二。厚厚的家族宗谱上,一代代族人的名字还在不断被录入。古时“十三官巷”已成往事,但它背后蕴含的处世智慧与明礼重德的价值观,深深植根于后世陶氏族人的心中。北陶古村官巷陶氏的故事,还在续写。
大江晚报记者 邬杨 吴敏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