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刘渡: 写下新的故事和梦想

字体大小:

俯瞰刘渡长江岸线

刘渡木材市场旧址

大堤边的瓜蒌种植园


江水悠悠,水韵古镇。

无为市刘渡镇北枕西河,南濒长江黄金水道,沃野千里,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历史上,这片土地得益于江水的滋养,曾造就过商业上的奇迹。岁月如梭,江水依旧,沿岸的这方土地始终与江水相伴,却也与江的关系再度“重构”,写下新的故事和梦想。

曾经的“共和国之最”

浩瀚东流的长江,在刘渡镇拐了一个大弯,留下方圆十余里的江滩和水流平缓的港湾,这给刘渡发展货物贸易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获“共和国之最”称号的刘渡木材市场就兴起于这片开阔的江滩上。

据刘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侯正道介绍,当时,刘渡木材市场以长江上游的木材产地为依托,云、赣、贵、川之大山物华林茂,伐木场将原木砍伐后运至河岸边,再捆扎成排,借助江水顺流而下,运送至目的地,这样一套漫长的运送过程叫做“放排”,这种方式虽原始,却经济简便。得益于便利的长江水运,上游木材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陆路,被运送至刘渡,再销往江苏、浙江等地,刘渡由此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木材集散地。

“那时木材市场的客商如云,木材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交易十分红火。”侯正道向记者回忆道,当时很多刘渡人从事木材采销事业,或做搬运工、放排工,木材生意盘活了一方经济。然而,随着长江上游禁伐令的实施,以及木材市场需求的萎缩,曾经一度辉煌的刘渡木材市场交易量逐渐下降,慢慢淡出大众视线。如今,这一镌刻着长江水运年代景观的木材市场,被当地保留住了原址原貌,虽已不见当年之繁华,但漫步其中仍能触摸到那段历史的恢弘气息。

长江沿岸,很多古镇因水而兴,往往会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一些印记,最常见的是老街,后人多从中品读当地的历史。过了凤凰颈大站,左拐上长江大堤,便来到了刘渡老街。

刘渡老街建于大堤内侧,傍水而立,由北至南,北接襄安来的小船的河口,南抵长江无为大堤。近代长江开埠通航以来,南京至九江的班轮在刘家渡停靠。因而流动人口密集,过往商旅频繁,老街旅店饭馆众多,商业十分兴盛。“当年有近10个省份的人,来刘渡做木材生意,带动了老街服务业的发展,但它也随着木材市场的衰落而走向沉寂。”侯正道说道。如今,寂静的街巷里,留守的多是年迈的老人,也保留着一些过去的建筑特色,木质的门窗、老旧的瓦房,洋溢着温暖的市井气息,承载着刘渡人的乡愁。

“绿色转型”  还长江于自然

从木材市场的福泽中走过来,从没有停下锐意革新的脚步。勤劳智慧的刘渡人,利用本地河网密布、水产养殖经验丰富的有利条件,逐渐把刘渡又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螃蟹养殖基地,莲藕生产基地。

近些年,随着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推进,刘渡发生了更为深刻的蜕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生态恢复后的一江清水、两岸青翠,也意味着当地告别了传统的发展路径,在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

“在2017年长江岸线整治中,刘渡长江岸线相继关停了各类砂站、码头、修造船点。”刘渡社区党支部书记方草介绍,沿江岸线经环保治理后,江岸“湿地还原”,绿意盎然,焕发新生。然而,还绿于岸、还岸于江,告别了岸线的“生存土壤”,向哪儿求发展?当地村集体及时转变思路,探索发展新路。

无为大堤刘渡段沿线,存在部分土地长期闲置现象,如何让这些土地产生效益?刘渡社区“两委”经过反复调研,从隔壁姚沟镇“取经”,决定发展瓜蒌种植产业。“瓜蒌产业已具备成熟的市场销路,经济效益稳定,而且适合堤岸旁的土壤环境。”方草介绍,今年初,社区整合15亩土地,由刘渡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迈出了特色农业的第一步。

堤岸旁,瓜蒌田里翠绿的藤蔓顺着支架铺展成一片绿色天幕,饱满的果实点缀其间。“瓜蒌种植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发达的根系能有效固土护堤,防止水土流失。”方书记介绍,目前预计亩产可达300斤,产量将逐年递增,合作社计划探索瓜蒌深加工,建设一体化加工厂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更多的收益。

刘渡社区“渔光互补”项目也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建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农业新模式,既发展了清洁能源又促进了生态养殖,是村集体经济探索“绿色转型”的又一步新棋。

碧绿的草地、茁壮的防护林……通过整治提升、生态修复,如今的刘渡长江岸线就像一张延绵不绝的绿毯,也为江豚等水生生物创造了安宁家园。

刘渡镇位于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随着长江禁捕成效显现,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近年来,长江刘渡段不时出现江豚成群嬉戏的景象。“我们的护渔队就曾在巡逻中,拍到江豚在水中逐浪的画面……”方草翻看着手机里的视频,难掩内心的欣慰,曾经难觅踪影的江豚重现刘渡江面,无疑是对刘渡人将“长江大保护”理念化为行动,守护长江、反哺长江的极大肯定和回馈。

芜湖日报记者 康丽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