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站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10年接力,为了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超3500万同胞伤亡,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战胜日寇。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为了永不褪色的记忆,10年前,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成立,为抗战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10年接力,团队寻访全国15省、193个村庄、近300位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料150多万字。
为什么要为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因为他们是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从亲历战争到见证胜利,他们的人生串成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但这个荣耀和沉默的群体正在老去。
2015年,扬州大学的韩宾伟同学发起“与时间赛跑——抗战老兵拯救之旅”行动,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随之成立,团队奔赴高邮、宝应、仪征等地的12个乡镇、28个村庄,采访50多位抗战老兵,抢救老兵口述资料,建立江苏省首个民间抗日活证据库。“可能等到下一个10年,他们都将不在世上。我们只希望老兵无憾,我们无悔。”口述史团队首任团长韩宾伟说。没想到的是,10年间,扬州大学口述史团队六任团长接续使命,行程逾2万公里,跨越15省56个乡镇193个村庄,完成273位平均年龄90岁以上抗战老兵的口述史记录,留存超3000小时珍贵影像。
抗战老兵姜忠磊说:“战斗打响了,就要往前冲!我们怕牺牲,但更怕失败!想尽办法也要打进城去,消灭敌人!”
抗战老兵李元才回忆:“我们的同志真无畏啊!反冲锋被打倒了,喊着‘妈妈!妈妈!’拉响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抗战老兵的讲述让牺牲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和残缺的身体;战争不再只是影视剧里炮火纷飞的演绎,而是他们经历的搏杀、胜利与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认为,做抗战口述采集不仅为国家留下了红色记忆,对采集者本人来说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华甜 刘燃燃 徐延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