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第82站 湖北省襄阳市】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化身“鄂北抗大”

字体大小:

从襄阳城向西沿着303省道行驶30公里,就到达了谷城县茨河镇。茨河镇下街一个较为隐蔽的地方有一个四合院布局的建筑(原为康家当铺),建筑群有14间硬山顶砖木结构的房屋,这里就是鄂北手纺织训练所的旧址,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政府对该旧址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并建成鄂北手纺织训练所纪念馆。纪念馆内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现了抗战期间中共地下党在此筹备建立抗日武装,联合社会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场景。

武汉沦陷后,大批统战性群团组织以及各界知名人士,云集鄂北。根据周恩来和李宗仁的商谈,国共两党人员合作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负责战区民众抗日救国宣传和发动工作。“文工委”的成立,是国共在鄂北合作的一次实践,而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鄂北手纺织训练所的创办。

1939年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决定成立鄂西北区党委(相当于现在的省委)。武汉沦陷后,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杨显东来到襄阳地区,还带来了“七七”棉纺机样品40台和技术指导人员。鄂西北区党委决定利用有利条件,向李宗仁请示创办鄂北手纺织训练所,培养学员生产棉纱棉布,供应第五战区被服厂生产被褥和衣物,李宗仁欣然同意。

为了工作方便,茨河手纺织训练所以“国民党行政院经济部农产促进委员会鄂北手纺织训练所”的名义挂牌,杨显东兼任所长,李范一任顾问。

创办手纺织训练所,不仅仅是生产棉纱棉布,供应第五战区,更重要的是打造了一个中共培养干部、筹集资金和武器、开展地下活动、掩护共产党干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基地。鄂北手纺织训练所,也被称为“鄂北抗大”。

随着蒋介石着力推进“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政策,中统、军统派遣了大量特务,渗透各个地区掀起反共高潮。1941年1月3日,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了训练所,将72名教职工逮捕,训练所下的纺织厂、织布厂、铁工厂和木工厂的200多名学员和职工也被关押,训练所至此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