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不等于“挨冻”
字体大小:
一场秋雨一场寒,芜湖本周最高温均不超过30℃,秋凉已至,科学“秋冻”对健康有着诸多益处。
“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人体提升耐受寒冷的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准备。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天之后阳气逐渐进入收藏的状态,适当“秋冻”可让毛孔有所闭合,减少热量流失,同时也避免穿得太多出汗,反而导致风邪、寒邪入侵。
安徽省卫健委提醒,“秋冻”也要科学,“秋冻”不等于挨冻。气温在20℃左右时,是“冻”的最佳时机;而当昼夜温差大于10℃时,就应及时添衣;当气温降到15℃以下,并保持两周左右时,就可以穿上厚一些的衣服了。
“秋冻”期间,市民可适当增加一些温热性食物的摄入,如羊肉、桂圆、红枣等,温补气血,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橙子、柠檬、菠菜等,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气温变化。少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
“秋冻”穿衣也有讲究,需根据气温逐步调整。白天最高温20℃以上时,可穿轻薄衣物;气温降至15℃以下或遇大风、降雨,及时增加衣物,避免长时间受寒。区分“可冻部位”与“需护部位”,头部、颈部、腹部、脚部对低温敏感,可佩戴帽子和围巾、穿袜子;背部、手臂等部位可适当暴露,锻炼耐寒能力。若出现打喷嚏、流鼻涕、手脚冰凉、关节疼痛等不适,说明身体无法适应当前温度,需立即添衣,不可硬扛。
另外,“秋冻”并非人人适宜,以下几类人群应优先保暖:年龄小,体质弱,经常感冒生病的孩子;正在生病,或疾病初愈的人群;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炎等慢性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关节疾病患者、体质虚弱者等也不适合“秋冻”。
大江晚报记者 程茜 实习生 钱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