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跨界水权交易激活一池春水
20万立方米农业用水权的跨界流转,不仅让游客在玩漂流后“白衬衫不再变黄”,更盘活了“沉睡”的水资源,开创了芜湖首例“农业+旅游”水权交易的双赢模式。
夏末的湾沚区,热浪依旧袭人。8月29日,记者在湾沚区红杨镇洋滩河梦幻漂流项目入口看到,连绵山丘间的高空漂流滑道上,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涌出,游客们乘坐充气皮筏顺流而下,溅起阵阵清凉水花。
“水很干净,弄到脸上、眼睛里也没事!”来自江苏丹阳的陈女士一家开心地说。而在去年此时,同样的漂流项目,游客的白衬衫下来后竟被染成了黄色。
作为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徐承云曾为水质问题夜不能寐。游客的投诉和差评压得他喘不过气:“水太浑浊了,不干净。”
该漂流项目全长近3.5公里,其中900米是高空玻璃漂道,需要从下游不断提水。水源来自下游一个山塘,“靠天补水,很不可控,只能反复使用,水变得浑浊,高温下有异味。”徐承云坦言。
自2023年开业以来,水量不足、水质不佳成了最大困扰。“从来不敢大力宣传,游客来得多,投诉就多。”企业年年亏损,生存艰难。
转机来自湾沚区水务局的“访企入村”行动。了解到企业困境后,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能否利用红杨镇汤泊河灌区为景区输水?
2023年,汤泊河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完成,解决了灌区7.2万亩的农田用水难题。节水改造后,灌区年节约用水约450万立方米。这些富余的水若一直“沉睡”,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但常规取水路径行不通:企业需先办理取水权证,仅第三方评估就要5万—10万元,还需建设一套专用的取水设施,成本高昂。全部流程完成需要至少40天,夏天是旅游旺季,企业等不起。
区水务局副局长洪许强深入研究《安徽省用水交易管理实施办法》,发现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章节中并未对受让方的用水权证做要求。“能否让灌区富余农业用水直接转让给景区,免去企业办证环节?”
农业向生态旅游的“跨界”水权交易,少有先例。洪许强咨询多方专家,得到肯定答复:“只要不是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尝试。”
随后,区水务局主动担当“中间人”,向取得汤泊河灌区取水证的红杨镇人民政府与旅游企业双方宣讲政策、成本节约优势,打消合作顾虑。很快,双方“一拍即合”。
水务局开启“上门服务+绿色通道”模式,仅用5个工作日就完成协议签订、备案全流程,并指导企业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引水,避免大额投入。
8月中旬,红杨镇人民政府与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功签订水权交易协议。此次交易中,安徽阳滩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灌区既有水利设施获得20万立方米引水。
变化立竿见影。“这个暑假终于敢宣传了,游客量翻番,周六800—1000人,周日达1500人。”徐承云欣慰地说,“现在来人越多,好评越多,形成正向循环。”
企业仅花少量资金就获得稳定水源;政府则盘活了非灌溉期闲置资源,增加了收入;游客获得了更好的体验,真正实现了多方共赢。安徽省水科院高级工程师张靖雨表示,此次水权交易创造了三大价值:一是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水资源跨行业高效配置;二是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精准破解企业“水瓶颈”;三是通过市场化手段,促使水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流动。
一纸协议不仅解了企业的“口渴”,更盘活了闲置资源,激活了一池春水。据介绍,未来,芜湖将以此次交易为起点,拓展湿地生态补水交易等多类型流转模式,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的水权交易市场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芜湖日报记者 李贾 李斌 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