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皖江第一大站”首次调水
俯瞰拦污闸和主泵房
项目:引江济淮凤凰颈泵站改造工程
地址:无为市刘渡镇长江堤防北岸
最新进展
7月30日上午,在无为市引江济淮凤凰颈泵站枢纽,4台水泵机组有力且稳定转动。在泵房外可见长江水被不停抽引进入西河,一路浩浩汤汤奔赴皖北和豫东地区,解江淮粮仓之渴。截至当日8时,作为“八百里皖江第一大站”,引江济淮凤凰颈泵站枢纽首次调水,已累计开机台时318小时,累计抽水量达4500万立方,超过3个西湖水量。此次调水标志着“八百里皖江第一大站”涅槃重生,也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双线引江”调水的功能得以全面发挥。
旱情告急中的调水攻坚战
“7月25日,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对皖北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7市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7月26日上午10时18分我们凤凰颈泵站枢纽就开启了2#、5#水泵机组。”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凤凰颈泵站项目副经理吴鹏飞告诉记者。7月27日15时,3#、4#机组开启后4台机组共同发力,抽水流量达到160m3/s。
与此同时,“双线引江”中的枞阳泵站正在满负荷运行。吴鹏飞介绍,双线合力下,最近10日已向淮河流域输水1.5亿立方米,蚌埠闸水位回升至旱警水位16.7米以上,有效缓解了淮北、亳州等皖北七市及河南周口等豫东地区的旱情。
此次调水不仅解了旱情燃眉之急,更重塑了区域水网格局。据介绍,引江济淮调水将惠及皖豫两省15市57县区5000余万人口。对半封闭的巢湖而言,长江活水注入将缓解富营养化问题,有助于巢湖水生态得以改善;对淮北平原来说,持续的水源补给使200万亩农田解除灌溉危机。
“此次开机调水,将通过西河、兆河引水,流入巢湖,与菜子湖线抽引的江水在小合分线汇合,经派河口泵站、蜀山泵站逐级提升,流经瓦埠湖,注入淮河干流,实现双线引江,意味着每秒300立方米的长江水可稳定北上。凤凰颈泵站枢纽的新生,标志着引江济淮工程实现从‘单线输血’到‘双脉循环’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落下关键一子。”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茂松的话语掷地有声。
年底前全部建成实现六大功能
凤凰颈排灌站自20世纪90年代建成以来一直肩负着防洪、排涝、灌溉多重使命,是巢湖流域向长江提水排涝和自长江抽水灌溉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为新增稳定引江功能、为半封闭状态的巢湖提供源头活水,引江济淮工程对凤凰颈泵站进行改造,以实现从防洪、排涝、灌溉传统水利向统筹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现代水利的华丽转身。
据了解,此次改造工程是一座集防洪、排涝、引江、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设计排涝流量240m3/s,设计灌溉流量200m3/s,设计引江流量150m3/s,工程等别为Ⅰ等大(1)型。枢纽建筑物主要包括新建前池、新建泵房、新建压力水箱、改建原泵房作为进出水箱涵和长江侧防洪闸、新建长江侧拦鱼电栅、新建泵站管理房、迁建凤凰颈水文站及其管理房等。工程开工以来,先后克服了地质条件恶劣、作业空间狭小、防洪风险巨大、工期要求严格等一系列困难,最终赶在2025年汛前基本完成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
吴鹏飞介绍,后续项目部将继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有序开展自动化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施工,力争年底前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届时这座枢纽将统筹实现防洪拦水、除涝排水、跨域调水、灌溉引水、生态补水和水文化科普教育六大功能。完全建成后的凤凰颈泵站枢纽除了可以人工操作外,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机器人巡检将实现该水利枢纽的智能化运转。
人民说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凤凰颈泵站项目副经理吴鹏飞:“看着长江水不断被抽引入西河,我的心情和所有建设者们一样激动,我们日以继夜的奋斗成果终于在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我们也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项目、新的挑战。”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欧文传 文 记者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