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一颗小小蓝莓,有几种吃法?安徽工程大学张国强教授和他的团队给出丰富答案。他们通过技术创新,让挂在枝头的蓝莓变成蓝莓果酱、蓝莓酒、蓝莓花色苷口服液畅销市场。近年来,在安徽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芜湖也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安徽工程大学与无为市2024年联合成立芜湖市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该校张国强教授团队的7件蓝莓深加工专利,被评估作价200万元,直接“变身”为公司股份,张国强也因此成为股东之一。随后,公司不仅与当地企业紫约农业联合成立蓝莓产业研究院,还让曾经以鲜果销售为主的蓝莓基地通过深加工,将蓝莓转化成果酱、果酒、口服液等高附加值产品接连上市,把蓝莓玩出了新花样、酿出了“科技味”。
“以前专利是学校的,转化要层层审批,现在赋权改革后,我们团队能自己‘拍板’。”张国强笑着说。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的“所有权”从学校“分”给科研人员,让他们能像企业家一样,撸起袖子搞转化。
作为全省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安徽工程大学正以赋权改革不断上演着“点石成金”的故事:科研人员带着专利和技术“下海”,企业捧着订单“上岸”,而连接他们的,是一条从实验室通向市场的“高速路”。
“自2021年获批赋权改革试点高校以来,学校率先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一直在探索先赋权后转化模式。”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凤权表示,学校“多管齐下”,从制度层面激发高校团队创新活力,师资上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在人才培养上赋能新型和主导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上让“企业出题、学校审题、学生选题、校企解题”。目前,学校将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可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方式,收益分配比例最高可达90%。
2022年以来,学校累计赋权转化职务科技成果79项,其中5个成果群作价投资成立或入股科技公司5家,正在推进2个成果群作价投资成立2家企业,企业注册资本合计约7000万元。安徽工程大学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不仅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还促进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典型案例。
据芜湖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成果转化科科长江遒介绍,芜湖市一直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聚焦重点产业需求,构建“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理人+常态化对接”的技术转移力量体系。据统计,今年1—6月,全市吸纳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超过8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芜湖,越来越多试点单位的团队人员,正在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把实验室里的“金点子”变成走向市场的“金果子”。
芜湖日报记者 李婷维 周一平 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