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康复路 见证焕新初心不改

字体大小: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

老地名 新故事

道路两边浓密成荫的法梧是芜湖康复路的标志之一,它们和九华路上的银杏、黄山路上的香樟以及中山南路上的枫杨等一起成为芜湖城市道路的特色景观。

康复路的历史在芜湖众多的道路、街巷中虽不算悠久,但却是芜湖人最熟悉的道路之一,深藏着芜湖人对老城区最厚重的情怀。

夏叶成荫,秋叶成景,这条路除了法梧,它的名字“康复”也令人充满欣喜和希望。走近它的历史和现在,可以感受它曾经的荣光和当下的生机。

1 它的名字这样得来

据1985年《芜湖市地名录》中记载:康复路,东起砻坊路,西至环城北路。1930年建路,1957年扩建并起名为“康复路”。其位于芜湖大砻坊附近,虽然离芜湖古城不远,但在当时还比较偏僻,最初还只是一条无名的土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军区直属附院坐落于此,1952年更名为安徽省第五康复医院。康复路也是因为康复医院而得名。1957年,康复医院改名为芜湖专署医院,1982年由于芜湖地区行政公署的变更改称宣城地区人民医院,2012年11月整体划转皖南医学院成为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至今。曾经的“康复路”还见证了上世纪大砻坊地区的工业繁华。当时这里聚集着变压器厂、铝制品厂、搪瓷厂、制动阀厂、制药厂、禽蛋厂和四塑厂等众多企业。

20世纪60年代,康复路火车站是乘降所阶段,原址就在康复路附近。乘降所原本是供铁路内部职工和少数人上下车使用的,每天乘降少则几个人,最多不过几十人,而当时的芜湖康复路乘降所每天乘降旅客最多可达几百人。当年,康复路乘降所还承担了上海知青上山下乡、迎来送往的任务,正因此,在很多上海知青的记忆中,虽然乘降所条件简陋,但是封存了很多的青春回忆。

2 见证老城区改造焕新

从最初的一条土路,到现在红线宽度40米的现代化道路,康复路经过多次提升改造已焕然一新,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道路两边的法梧大多被保留下来。这条路上由康复医院发展而来的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不但医院门诊和住院大楼全面更新,且早已提升为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芜湖乃至周边城市患者诊疗“康复”的福音。

在这条路上,芜湖城管部门还因地制宜建起了芜小园·康复园,康复园紧邻皖医二附院,结合医院红色历史,打造“初心广场”和红色历史长廊,铺设塑胶步道,建设特色下凹式绿地,鲜花绿植,环境宜人,方便居民休憩游玩。多年来,经过老城区改造,康复路道路两边的破旧民房已变身成为现代化的楼宇和舒适的居民小区,涵盖商品房和安置房的东方龙城大型居民小区让康复路的人气不减反增。

市民王允武是皖医二附院的一名医生,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直到孩子考上大学,从住医院集体宿舍到百蕊山庄再到东方龙城,他在康复路片区已经整整生活了24年。“从当年刚来到康复路工作生活的新芜湖人到现在的老芜湖人,对这条路太熟悉,也充满了感情。20多年前这条路没有现在这么宽这么新,道路两边的民房也很破旧,那个时候还有一条铁路、很多老厂房,后来随着改造更新慢慢大变样。现在的康复路非常现代化,整洁宽阔设施齐全,居民小区也变成高楼大厦,老铁道变成了宁安高铁。我最喜欢这条路上的法梧,路两边的树连成一片,夏天再热,走在树荫下都很凉爽。现在这些树大多还在,这是康复路也是康复路居民们的确幸,也希望未来它们一直陪伴康复路。”王允武感慨地说。

走过近70年历史,和最初它被命名时所赋予的含义一样,欣喜和希望一直都在“康复路”上。

大江晚报记者 胡芳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