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改革破题 打造法治城市新范式

字体大小:

“过去处理船舶碰撞纠纷,光对接部门就要花一周时间,现在一个窗口提交材料,后续流程有人跟进,效率至少提升50%。”这句来自芜湖货船企业负责人的感慨,生动诠释了芜湖这座滨江城市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今年5月,芜湖市立足“借船出海、向海而兴”战略定位,联合武汉海事法院、长江海事局,打造以海事海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核心的“五位一体”长江航运法律服务平台,集成法律咨询、调解、仲裁、企业合规、船员权益保护等9项要素功能。通过“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务供给,破解长江航运“多头跑、重复办”难题,构建“覆盖安徽、联动豫皖、衔接沿海”的跨区域服务网络,为省内航运企业提供“家门口”的专业服务。运行以来,平台已受(办)理案件450余件。

这是芜湖用法治力量铸就改革创新“桥头堡”的一个缩影。“综合查一次”改革试点工作入选中央依法治国办《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简报》;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项目、国务院办公厅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典型经验案例……从改革试验田到先行示范区,芜湖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总结出法治政府建设的“芜湖范式”。‌

作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芜湖以制度创新、数字赋能、规范执法和矛盾化解为突破口,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连续五年蝉联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全省首位,先后获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等称号。

科学立法,释放改革动能。芜湖市紧扣新兴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法治保障体系:出台《芜湖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国首创“算力”规章《芜湖市促进算力中心城市建设办法》,并率先推进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立法,为“智算之城”“创新之城”“汽车之城”建设提供法治支撑;聚焦瓶装燃气、电梯安全、居家养老等民生问题的“小切口”立法陆续实施。

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芜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建成全省首个“5G数字政务服务受理站”,实现303个部门831项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理,即办事项占比74.93%。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被写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搭建全省首个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运营的“数智共享平台”,实现交易数字化、信息公开化、监管智慧化。打造“信服鸠兹”品牌,以信用报告替代40个部门证明,累计为1755家企业提供160亿元信用贷款支持,获全国城市信用创新奖。

刚柔并济,“监管+服务”双轮驱动。以规章形式出台《芜湖市“综合查一次”管理办法》,将原有的2404个单部门事项整合为725个多部门联查场景,打造“综合查一次”平台——执法e站,在全省率先运用“检查码”,入企检查频次减少约59.6%;运用无人机、数据监测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发现问题线索2.4万条,整改率达98%;推行“首违不罚”制度,今年以来免罚金额2700万元;构建市县镇三级监督体系,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联动试点成效获司法部书面表彰。

化解纠纷,协同守护公平底线。推出“解纷芜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打造“三问工作法”等特色调解品牌。建成行政复议“服务+审理”双中心,建立行政复议应诉与行政审判衔接促进化解行政争议工作机制,开发全省首个“智慧应诉系统”,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成立涉外法治发展研究中心,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建成全省首个企业普法馆,打造“一轴五线九片区”长江法治文化长廊集群,一批法治文化阵地创新标杆“串珠成链”。

改革永无止境,法治护航未来。“芜湖努力以创新思维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让法治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芜湖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李萍说。接下来,芜湖将持续深化法治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新兴领域立法项目,逐步规范完善行政执法,加强涉外法治协同共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法治智慧。(记者 阮孟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