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这项创新,从长江之畔走向全国!
一“站”通江海 扬帆启新航
——长江航运创新服务模式跑出“芜湖加速度”
“以前办这些证要跑半个多月,现在一天搞定!”8月13日,长江(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政务服务大厅,安徽新隆航运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李佳伟向记者展示刚刚领取的“隆运988”船舶全套六本证书。

这场让航运企业如沐春风的变革,源自芜湖市打造的长江流域首个集“全航运要素、全生命周期”政务与航运服务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新模式。
曾经,长江黄金水道遭遇“肠梗阻”——航运企业办理船舶证书需辗转海事、船检、港航等十多个部门(窗口),“办证难”成为行业痼疾。“最长要跑半年,船舶闲置成本让中小企业喘不过气。”李佳伟回忆道。

2023年1月,芜湖市数据资源局、交通运输局直面痛点,启动改革——推动部属芜湖海事局、省属皖江船检局、市属港航中心打破行政壁垒,首次实现三级机构同层办公,将分散在部省市三级的100余项航运政务事项整合归并,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关联服务同步进驻,全国首个跨系统、跨层级的航运“服务航母”就此启航。

改革的核心密码藏在“开航一件事”窗口。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新旧流程对比图:过去船舶营运需办理7个事项,企业需提交58份材料、跑14个窗口、耗时半月有余。如今所有环节被压缩进标准化流水线——只需提交22份核心材料,在一个窗口完成全流程。

“我们开发了智能填表系统,自动生成7类申请文书。”工作人员点开系统演示:当企业录入船舶吨位数据,船检证书申请表自动匹配规范条款;输入发动机型号,排污许可证技术参数即时生成。这种革命性集成使船舶事项24小时办结成常态。截至今年8月,已有327艘船舶通过该通道实现“零等待”启航。
改革红利催生强大磁场。在航运政务大厅的船舶交易中心,电子屏实时跳动交易数据:439艘船舶在此易主,10.62亿元资金通过“航运服务链金融平台”安全流转。目前,已有10余家头部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带动形成船舶经纪、金融保险等完整产业链。

自助服务区则见证服务能级的再跃升。24小时运转的智能终端前,一位陈姓船长正在办理船员任职、解职:“以前半夜靠泊要等次日办公,现在刷脸秒办!”400余项服务通过14个无差别综合窗口和智能终端实现“永不打烊”,航运人从此告别“追着公章跑”的历史。
目前,芜湖的这项创新实践,已从长江之畔走向全国,商务部将其纳入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交通运输部在芜湖召开全国降本增效现场会,中国改革年度案例评审专家称其“开创了跨层级政务协同新范式”。

更深刻的变革在数据中流淌,58461件航运政务大厅审批事项以73%的时效压缩完成,群众满意度定格100%。“改革没有终点。”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政务服务科科长王进方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推动航运服务扩面增效,在完善功能、挖掘数据潜力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力争打造成长江流域航运综合发展的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