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农学博士在稻田

字体大小:

7月上旬,雨后,位于弋江区白马街道新义村的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核心科研育种基地一片繁忙,一块块水田陆续换上崭新的“绿装”、一株株水稻秧苗排列整齐,充满生机和活力;稻田里,卷着裤脚、光着脚板的科技特派员、农学博士乔保建,时而弯腰、时而低头、时而蹲下,或指导大家如何准确移栽秧苗、或察看已栽种秧苗的生长情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的乔保建专注农作物育种已有近30年,2004年8月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攻读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并与水稻科研结下了不解之缘,也领悟了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国内水稻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敬业务实、勤恳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现任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袁隆平企业院士工作站站长、芜湖市科技特派员的乔保建博士,至今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与袁隆平院士见面时的情景,“那是公司在工作站成立前的一次Y58S研讨会,研讨会结束后袁隆平院士亲切询问他学什么专业、主要从事哪方面的研究等,并嘱托‘杂交水稻目前在中国是比较大的作物,好好做,能出大成绩’。”

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乔保建博士在培育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奋力前行。2012年,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刚起步时,虽然基础薄弱,但作为技术领头人,他坚定信心,四处奔走于田间地头考察公司科研育种基地的选址、水稻育种资源的引进创制、公司研发人员的招聘培养,逐步完善了科研架构,同时与省内外数十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历经十年发展,他带领的团队已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育成的15个水稻亲本和新品种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获得了9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另有19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授权;13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由乔保建团队主持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为农民增收90多亿元。

“经常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因为关乎到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虽然硕果累累,但乔保建博士依然不辞辛劳、穿梭于田间地头。一份材料、一颗种子、一株秧苗,从试验方案的制定,到试验流程的细化、每一次试验,他都亲力亲为。尤其是抽穗关键时期,正是每年伏天最热的时候,从清晨5点到晚上7点多,他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依据品种的遗传背景和优良基因聚合重组概率,认真观察、记载每个品种的株型叶姿、熟期转色、结实率、产量性状、抗逆性能、抗倒伏、抗病虫害等情况,去芜存菁,及时淘汰不合格的种苗。烈日炎炎,大汗淋漓、衣服湿透是常有的事,傍晚还要忍受蚊虫的“骚扰”。

“水稻育种是一门田间学问,脚上踩泥,心里才有底。”公司在全国有50多个试验点,在南方稻区15个省区的稻田里,乔保建博士就是凭着这样的耐心细致、坚韧有力,用知识和实践扎实地“踩”出一组组数据和成果,只为培育出好吃、好种、产量高、效益好的优质水稻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大江晚报记者 芮娟 文 许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