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大同:风光大不同

字体大小:

       一走进大同村便让人眼前一亮。柏油路面宽阔平整,延伸到村庄的各个角落,路两旁的民居窗明几净,房前屋后鲜花盛开。眼前如画的景象让人很难相信,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蝇四起的状况。

大同村位于无为市开城镇南部,全村总面积7.06平方公里,耕地确权面积6394.75亩,辖28个村民组,居民1262户,户籍总人口4396人。近年来,大同村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整治村庄人居环境,打造“绿色生态 宜居大同”品牌,先后荣获“2021年芜湖市人居环境示范村”“2020年安徽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称号。

“1238”让环境大变样

村民马桂香家就在村道边,由于儿子一家在外务工,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平时只有马桂香和老伴两人住。一进家门就会发现,家里收拾得干净整齐,宽敞的厨房更是被60岁的马桂香打理得一尘不染。“以前,大家都把污水和垃圾随便倒在门外,门前路上又脏又臭。现在环境这么美,大家也变得自觉了。”马桂香笑着说,“环境变好了,住在村里,心情很舒畅。”

据大同村党总支书记丁勇介绍,探索建立“1238”工作机制,从人居环境入手,全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让大同村的环境彻底变了样。

所谓“1238”,是开城镇大力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大同村先行试点建立的一种工作机制:“1”即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成立镇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五老乡贤担任组员。并建立了镇农村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度会议、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四不两直”检查、考核,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2”即落实“两个保障”,提供有力的财力支撑,设立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保证专款专用,2021年下半年共投入30余万元,配备7个垃圾分类亭、114个垃圾桶和8辆垃圾收集车。并确保环卫工人每月实际到手工资由以前的500-800元提高到1300-2200元;“3”即打造“三支队伍”,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公开招聘全日制环卫工人9名,聘请8名兼职保洁员,有效解决了环卫队伍“年老体弱、作业不规范”等问题;联系帮扶单位志愿者,组建人居环境志愿服务小队,开展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成立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组,由驻村工作队队员组成,实行月评比、季小结、年总评,评比结果与环卫工人绩效挂钩;“8”即全村划分“八大网格”由网格员专人负责,设立127个分类收集点,引导村民自觉维护村内公共卫生,主动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该村去年投入38余万元,清理垃圾80余吨,拆除无功能建筑 24 座,实现散落垃圾和鸡鸭散养现象明显减少,道路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如今,“绿色生态、宜居大同”品牌已深入人心。

“美化、绿化、硬化、亮化等‘四化’已经完成,我们村现在道路整洁、庭院美观、四季花开。”丁勇说。

解决群众所思所盼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除了环境大提升外,大同村以深化“一改两为”为载体转作风,建立大同村 “月聊会、月办结、月反馈”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所思所盼。

“我们建立了‘月聊会’制度,固定每月15日召开一次党员群众座谈会,畅通群众建言献策渠道,向优秀党员、村民代表、致富能人问计问需。”丁勇说,在“月聊会”的基础上,该村还建立了村干部“联系群众、包保问题”机制,已有效解决农网改造、沟渠疏通、人居环境、改水改厕等各类问题120余件,回访群众满意度高达90%以上。

该村还建设了村史馆,详细介绍全村的历史沿革、红色精神等,通过挖掘“南国英雄”花国友、百岁老人为新四军纳鞋底等等一系列红色故事,整理反映农耕文化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人员编撰村志,记录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目前,村史馆已成为党员干部、青少年、农民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年接待参观人数超1200人次。

环境美观,文明之风兴起,也给大同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近年来,一些居住在外的村民开始“回迁”。“我家几位亲戚,早年去了南京等地居住,但去年回来看到村里的环境后,已经决定搬回来住了。”村民吴可说。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丁玉林,在了解到家乡的变化后,主动帮助村里引进了优质水稻,开展订单农业,今年已经试种了200亩,计划明年推广到1000亩。

“我们还将重点攻克改厕、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资源化等难题,进一步擦亮‘绿色生态,宜居大同’品牌。”丁勇说。

图为大同村一角。

□芜湖日报记者 李扬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