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芜湖刷新“热血”传递新速度
6月25日上午8时,成功为外省患儿捐献淋巴细胞后,皖南医学院2023级预防医学专业大二学生杨坤成为我市首例完成二次捐献的在校大学生。而就在不久前,另外两名皖医学子熊俊杰和汪旭,分别于6月16日和23日捐献了造血干细胞。10天之内,3位芜湖学子挽起袖子救人,体现了芜湖大爱,刷新了“热血”传递的新速度。
采集淋巴细胞大约需要4个小时。记者在捐献现场看到,杨坤躺在病床上和前来照顾他的同学们开心地聊起期末考试、暑假安排和上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感受,一副乐观自信的阳光大男孩模样。杨坤病床上方的电子屏显示:“热烈祝贺安徽省第772例;杨坤成功二捐淋巴细胞。”
据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血液内科主治医师严家炜介绍,杨坤今年4月“一捐”造血干细胞和此次“二捐”淋巴细胞的捐献对象是同一位外地患儿。
在严家炜看来,这种巧合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匹配成功的情况下,三位患者的主治医生都不约而同地在近期采集了芜湖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和淋巴细胞,这种情况在芜湖尚属首次,实属偶然;但是,出现这种巧合有其必然性,越来越多的芜湖人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们的血样数据陆续被录入了中华骨髓库,增加了芜湖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概率。
“去年5月,皖南医学院‘医路相髓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组织献血车进校园活动,现场222位献血者中,有117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杨坤正是在那次活动中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严家炜说。
“通过之前捐献造血干细胞,我觉得自己和那个患者成为了血脉相连的亲人。所以‘二捐’淋巴细胞帮助这位亲人继续对抗病魔,我没有犹豫。”杨坤表示,与今年4月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相比,他在“二捐”前没做多少心理和生活上的准备,不过他早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一直都在健身,注意饮食健康,没有抽烟喝酒,所以,体检顺利通过。”
“杨坤同学听到需要二次捐献的消息,毫不犹豫决定捐献,再一次用行动诠释了皖南医学院‘精医、尚德、求实、自强’的校训和医学生的人文大爱,值得我们所有师生学习。”辅导员华龙感慨地说。
记者从芜湖红十字会捐赠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了解到,中华骨髓库里的志愿者数量越大,患者配型成功率就越高。年龄在18—45周岁、身体健康、没有传染病、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成年人,都可以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志愿者只需留取几毫升血样,就可以完成登记手续。登记为志愿捐献者后,中华骨髓库会对志愿者的自愿性进行再确认,并严密保护每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个人资料。
芜湖日报记者 邢嘉 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