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青:十年瓦刀筑孝墙 双肩扛起一片天
有这样一位瓦匠,他不仅用手里的瓦刀砌筑房屋,更用心中的孝义砌起孝墙,十年来,用双肩扛起全家的屋脊,为家人遮风挡雨,他就是鸠江区沈巷镇南埂村村民张常青。
2016年,倒春寒的三月带来噩耗,51岁的张常青在工地接到父亲胃癌晚期的诊断书。他连夜跑遍三个乡镇的亲戚家借钱,只为给父亲搏一线生机。为了安抚父亲,从不撒谎的他开始隐瞒病情,把“癌细胞转移”说成“炎症消退”,将病危通知书藏进衣袋。
为筹集治疗费,张常青开启了“拼命”模式。凌晨四点起床帮母亲收菜赶早市,七点准时到工地抡瓦刀,傍晚收工后去医院陪夜,深夜还骑着三轮车去码头卸货。化疗让父亲呕吐不止,他整夜举着塑料袋守在床边;老人因脱发不愿见人,他跑遍乡镇买回一顶老式棉帽。父亲多次化疗想放弃时,他总是红着眼眶“撒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手术成功,张常青的照料更精细了,花着心思为父亲补充营养,不辞辛苦背着父亲往返于村卫生所和家之间。面对父亲的自责,他说:“您多活一天,我就多当一天孩子。”
然而,命运的考验没有结束,2018年弟弟张常春也确诊胃癌。“哥,我这病不治了,留着钱给爹看病。”弟弟的退缩让他急得直拍桌子:“胡说什么!爹能挺过来,你也能!”从此张常青开启“双线作战”,早晨先送父亲去卫生院输液,再骑电动车带弟弟到市医院化疗。为省住院费,他学会在家给弟弟打营养针;听说中药能缓解化疗反应,他翻山挖草药把手掌磨得鲜血淋漓。最艰难时,张常青一人打三份工,白天在工地当大工,傍晚帮人通下水道,深夜替超市守仓库。
2020年冬天,弟弟“走”了,张常青对正在读大学的侄子许下承诺:“小凯,你好好读书,大伯在呢!”自此张常青扛起弟弟一家的生活,他把工资分成三份,父亲的治疗费、侄子的学费和弟媳的生活费。他在工地啃冷馒头,却按月给侄子转2000元生活费;2023年侄子结婚,婚礼当天,张常青穿着唯一一套西装,哽咽道:“这些年,咱们老张家的坎儿,跨过来了!”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命,张常青指着老屋门楣上“忠厚传家”的匾额说:“人在,家就在;心齐,路就不窄。”
芜湖日报记者 齐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