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暖新闻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长嫂如母”

字体大小:

朱德珍在为小叔子剪指甲

近期持续高温,芜湖市镜湖区金马门社区百蕊山庄小区内街,居民朱德珍的缝补小门面房依旧收拾得很清爽,智残的小叔子在后半间听着收音机。有几位刚买完菜的老人来到她门面房正在闲坐,看见记者前来,他们一个劲地夸赞朱德珍:“德珍总是这么厚道,要不然,她婆婆也不会把小叔子托付给她照顾。”还有老人掏出两个早上刚买的桃子给朱德珍,“老三在里面吧,给他吃”,就像对自家晚辈一样亲切。

近30年照顾小叔子如亲弟

今年50岁的朱德珍是土生土长的金马门社区居民,是从小在这些老人眼前长大的好姑娘。21岁时,朱德珍嫁给了知根知底的张礼家。张礼家上有一个大哥,下有一个弟弟。大哥成家后就分家搬走单过,弟弟张礼荣先天性智残,不能劳动,生活无法自理,一直需要父母照料。有人曾替朱德珍担心过,“他们家今后照顾老三的事估计要靠你和张礼家吃苦了”。朱德珍回答,“我们都是苦出身,老人真要是走了,照顾小弟也是我们分内事”。

结婚两年后,朱德珍就感受到压力,公公确诊为癌症晚期。朱德珍一边要精心伺候公公,一边要抚养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小叔子的饮食起居也全部由朱德珍和张礼家承担起来。

由于公公治疗花费很大,家里积蓄基本用光,一大家人的日常生活都靠张礼家奔波。朱德珍打算找工作减轻丈夫负担。辗转一番后,有手艺的朱德珍在家门口租了门面开了一个裁缝店。

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叔子张礼荣,朱德珍在裁缝店后面隔出了半间安顿他。张礼荣头发长了,朱德珍就牵着他去理发,回家之前还不忘买点他爱吃的零食带上;张礼荣不舒服了,朱德珍就陪着他去医院;一日三餐定时定点,有荤有素。这样的生活小事数不胜数。

张礼荣不会表达,但从他每日的笑脸中,大家知道,这个嫂嫂对他肯定错不了。

公公去世后,朱德珍对婆婆关爱有加。2016年的一天,年迈多病的婆婆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无多,她把朱德珍夫妻俩叫到跟前问道:“我去世后,老三怎么办?”朱德珍说:“你不要多想,不管到什么时候,老三都是我亲弟弟。”

结婚近30年来,朱德珍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对智残小叔子不离不弃。她始终记得,婆婆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泪眼婆娑地嘱咐她好好照顾小叔子。“都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照顾好小叔子是我的责任。”

街坊邻里口中的“热心人”

朱德珍也是街坊邻里口中的“热心人”。邻居只要有困难,她会尽己所能伸出友爱之手。她裁缝手艺好,人也诚实守信,很有耐心,不怕麻烦。无论什么细碎活,她都从不拒绝。

她收费便宜,对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只收成本费,甚至一分钱不收。她的门面房也成为老街坊的小“沙龙”,很多老年人喜欢和她说说心里话,朱德珍也成了老人和街坊的知心人。

朱德珍还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环境卫生、扫雪排涝,她从不缺席。社区组织服务活动,她肯定会出现在现场,用缝补技艺为大家服务。

言传身教  好家风代代传承

好家风代代传,受母亲朱德珍言传身教的熏陶,朱德珍的女儿从小就懂得,叔叔是亲人,有先天性智残需要大家的关爱。她总是主动为叔叔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叔叔洗头、盛饭,带叔叔到公园逛一逛,散散心。如今成年的她与母亲朱德珍一样,热心公益,助人为乐。

朱德珍说,看着女儿孝顺懂事,这是她最欣慰的事,“相信她以后也能继续照顾叔叔”。

大江晚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刘思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