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芜湖人,有了雕像!
“谢谢你们,我摸到了!”朱代元老人哽咽着向在场的志愿者们连连道谢。7月31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联合芜湖雷锋爱心车队将烈士朱世仓的雕像送至其子朱代元的家中。而这已经不是志愿者们第一次见他,今年四月他们曾为其送来过一幅父亲朱世仓的画像。
为何送了画像还要送雕像呢?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负责人王伟告诉记者,这么做是为弥补朱代元老人的遗憾。原来,今年清明前夕,工作室在白茆镇红色传承馆,组织开展了一次烈士画像交接活动,现场鸠江区12位烈士亲属接过志愿者们手中的画像,12位为国尽忠的英烈终于“回家”。
王伟回忆道,在场所有人都被强烈的情绪包裹,或紧拥画像轻声啜泣,或释然开怀相互交流,角落里仅有一对老人默默伫立,吸引了他的注意。他说,自己只听到朱代元老人讲了一句话,但就是这句话,像子弹一样,一下就击中了他。——“虽然我看不见了,但是这画像还能留给我的儿女、孙辈们看。”
“就因为那句话,我下决心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王伟眼神坚定地说出这句话。
据了解,在朱代元出生前一个月也就是1947年9月,他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不幸牺牲。自然,从未见过父亲的朱代元,脑海中对父亲的想象仅停留在和父亲打过交道的老一辈们的口中。除此之外,一片空白。数年前他因患眼疾双目失明,所以即便是志愿者们为他送来了父亲的画像,他也无法亲眼看看父亲的样貌。
在朱代元老人家中,大家并未见到朱世仓烈士的画像。问罢,他在老伴的搀扶下转身进了里屋,从柜子里拿出了被红绸布里外裹得细致的父亲画像。“原来是一直放在堂屋桌子上的,前段时间刮大风,他怕掉到地上摔碎了,叮嘱了我好几次要把父亲的画像收好。”朱代元的妻子说道。
两位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捧着朱世仓烈士的雕像来到朱代元身前,红布揭去,一尊古铜金色的年轻战士的雕塑展露在众人面前。据了解,这尊雕像高50厘米,重达25斤,是参照志愿者唐齐绘制的画像而塑。雕像由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的成员叶庆华女士捐赠,而她还有另一重身份,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祥斌烈士遗孀。
为赶在“八一”前将这份“特殊的礼物”送至朱代元手上,她7月30日夜里从金华出发,搭乘十一点多的夜班火车,7月31日早晨五点多抵达芜湖,稍作休整就和安师大的师生们一同赶往朱代元家中。
从雕像上可以看出朱世仓容貌俊朗,双目炯炯有神,方方正正的脸庞如钢铁般坚毅。唐齐拉着朱代元的手轻轻抚触过雕塑的每一处,并和他描述父亲的面部特征。“摸到了,摸到了,很像!我和父亲一样,颧骨、眉骨都很突出。”朱代元喃喃道,他微颤的双手一直没有离开过雕塑。
“没想到还能用这样的方式和父亲打照面,我很受感动,辛苦你们了,对我们如此关心!”谈话间,朱代元一直招呼大家找地方坐下休息,而他自己却选择和父亲的雕像并排站立。
他说自己作为英雄的后代,很光荣,但也时常伤怀,“每到祭日,只能找个空地给父亲烧点纸,上炷香。中国人讲究孝道,但我,是一天的孝也没尽到。”血脉相连,朱代元对父亲的满腔思念无处诉说,作为烈士的后人,他一天也不敢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那为国贡献生命的父亲将个人命运和家国命运紧紧捆绑的红色革命精神,他要说给一代一代的孩子们听。
从朱代元家中出来,回程的车上,大江资讯记者和王伟老师同乘一辆车,他说,长久以来,他坚持做的这一系列事,不光是为了填补部分英烈后代的思念空白,更是为了让参加活动的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烽火历史,感受峥嵘岁月,把红色基因恒久的传承,把赓续奋斗的任务扛在肩头。“矢志不渝,百折不挠,革命英雄的精彩而短暂的一生不该只是他们的后代知道,还应该让千千万万的人知道。”
▍记者:严艺伟 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