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江资讯

“一家三口”创作者,回家乡芜湖了!

字体大小:

截至7月28日,大江资讯推出的芜湖滨江公园雕塑“一家三口”直播观看人数已突破 180万。尽管水情最吃紧的时候已经过去,但是这座为芜湖人观测长江水位提供最直观、最具象化参考的江边雕塑依然是 “顶流”。“一家三口”的创作立意是什么?雕塑与城市之间、与市民之间为何产生了如此关联?大江资讯记者7月28日在芜湖江边,对 “一家三口”创作者——芜湖籍雕塑家于小平进行了独家专访。

意外的效果

“一家三口”受到全民持续关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芜湖这座滨江城市,每到长江汛期,通过观察“一家三口”雕塑浸水情况判断水情、汛情,已经成了很多芜湖人的日常习惯。


往年“一家三口”入水图

这远远超出了创作者于小平的预期。虽说在创作之初,于小平就已经在心里为这组雕塑预定了最佳位置——“一定要离水最近,画面更加逼真,形象会更直观。”

“对户外雕塑来说,这一点很重要。我当时问了相关部门,估算了历年来的长江水位,还征求了多方意见,最后决定将他们放置在青弋江和长江相交接的转弯处。虽然预料到可能会淹水,但是没有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效果。当时安放雕塑时候,还特意做了60厘米的抬高,一来是想避开洪水,二来是觉得雕塑作品要抬高一些,增强一些作品感和严肃性。”

图片原刊于《大江晚报》,由刘孟林提供

距离“一家三口”不远,几只铸铜螃蟹惟妙惟肖,似乎正在不紧不慢地从亲水阶梯一步一步“爬”上岸。实际上,这组雕塑才是于小平创作时有意为之的“水位标尺”。“螃蟹安放的这个位置正好是阶梯,而且没有栏杆。水位高的时候看不见螃蟹,过段时间一只螃蟹爬出来了,水位再降一些,第二只螃蟹也出来了,接着第三只螃蟹、第四只、第五只。

江水的介入使得观者会觉得螃蟹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说,螃蟹和江水共同组成了这件作品,江水也变成了艺术的一部分。不光是人和雕塑有互动,自然环境也和雕塑有互动,这种互动有视觉上的、甚至还有触觉上的,江水拍打着螃蟹,孩子趴在螃蟹背上,大人摸一摸螃蟹,使得这组静态雕塑充满了生命的动感和张力。”

给家乡的“答卷”

回到雕塑创作本身,于小平告诉记者,“一家三口”其实就像是自己写给家乡的一份“答卷”。那是2006年左右,芜湖建设滨江公园时提出了在原有防洪的功能之上融合景观、人文、休闲、商务等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初步建设好之后,有了那种开放阶梯,增加了不同的植物,有了更多的景观空间,但是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相关方面辗转找到正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我,提出能不能在这里搞一些艺术创作。主题是长江文化,环境是滨江公园。”

这个题材和环境对于小平来说无比熟悉。于小平1957年出生在芜湖。197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之前他一直在芜湖生活。他说,自己当年就住在陶塘边上,小学读的是新芜路上的新芜一小,中学上的是八中,距离江边很近,“夏天不是在陶塘游泳就是在江边吹风,对芜湖滨江生活特别熟悉。”

于小平很快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我梳理了很多题材,最后筛选了16个题材,进行了雕塑作品创作,后来成功中标。这一系列雕塑主题各不相同,展示了历史上芜湖沿江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雕塑与周边现实环境的结合,是创作上的一大特点。现在大家最熟悉的 ‘一家三口’(原题《纤夫》)、‘五只螃蟹’(原题《江蟹》)就是这一组作品的其中两件。”

于小平介绍说,雕塑“一家三口” ,描绘的就是在芜湖江边生活的一户普通船上人家的日常。为了生活,他们既打渔也拉货。这是一家人结束劳作,拉船回家的场景。爸爸在前面吃力地拉着船,妈妈在后面仰起头擦汗,孩子的表情最为轻松——纤绳只是松松地搭在肩上,身子也站得最直,手里调皮地玩着芦苇,或许还吹出了小曲儿。“还原了已经消失的江边芜湖人典型的生活状态。

刚开始,妈妈怀里还有个孩子,但是后来我觉得有些过于复杂和沉重了,于是就删掉,成了现在的样子。现在的这个场景生动有戏剧性,同时还有些浪漫的生活情趣在里头。如果你再细看,还会发现爸爸妈妈肩膀上的纤绳是金属的,孩子肩上的是软的缆绳,当时考虑游人还可以将孩子肩上的这根软的缆绳拿过来,放在自己肩上,和他们互动,成为这座雕塑的一部分。”

故事正在发生

今年的6月29日,江水没到了一家人的膝盖处,长江芜湖站达到警戒水位11.2米。7月2日,江水淹没了“一家三口”中爸爸的头顶,长江芜湖站水位达到11.93米。

相关报道视频在芜湖人的朋友圈中“疯转”,不少芜湖网友纷纷在后台留言“一家三口,加油!”“他们一家最顽强!”“总有雨过天晴的一天!”“要顶住啊,保重!坚持住!”甚至还有网友直言“建议明年把‘一家三口’抬高一米,我可以出钱。”

于小平说,“一家三口”为全体市民提供了整齐划一的、更加形象的“水位参照物”。在新媒体短视频广泛而迅速传播的背景下,人们不约而同体现出来的这种怜悯和共情为这组雕塑注入了新的生命。这也正是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水在脚底下时,人感觉是在蹚水,可能孩子还觉得挺好玩的。水到了腰,大家就很紧张了。这家人快被淹没了,人们从心里会产生对这家人的同情和怜悯,同时也提醒着每个人这座城市正面对着洪水更大的考验了。人们不仅仅是关注这一家人的命运,也是在关心每个个体,关心在自然伟力前整座城市的命运和未来。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传播,使得这种共情关系发生得更加广泛和普遍。”

“一家三口”雕塑淹没引起网友广泛共情

在这位曾组建全国首个公共艺术专业的雕塑家看来,“一家三口”的成功,无疑是公共艺术与城市良性互动的一个模范样本。“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城市风貌的组成部分,更是对生活在城市中人的关怀。城市雕塑在户外,与环境不可避免要发生联系,更强调开放性、可互动性。就好像‘一家三口’,它早就超出了单独的作品本身,而是与江水环境、观看的人等各方面产生互动,其艺术性和意义都在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对雕塑创作者来说,“一家三口”从草图到现实,创作可能就已完成。而对所有芜湖人来说,“一家三口”的故事正在发生。于小平说,城市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有历史积淀、文化事件、社会热点等等,它们不断叠加,互相融合、生长延伸,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内涵和底蕴,是城市在地理空间之外更宝贵的文化特质、更独特的城市魅力。发生在“一家三口”身上的故事也正在成为它们中的一个,成为芜湖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7月28日中午,江水已经落到了“一家三口”的脚踝处。仍旧有不少市民来到现场观测水位、打卡拍照。于小平和他们一样,顶着烈日再次和“这一家子”亲密合影,“希望他们早日平安归来” 。 

记者:杨友艺 褚楚 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