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如何真正做到解群众之难、让群众满意,一直是基层面临的共同课题。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作为镇党委的“履职清单”,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正将“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清单”。今年以来,繁阳镇办理群众诉求1500余件、服务事项450件,办结率均达100%。
在繁阳镇金桥三区的凉亭内,大家围坐在一起、拉起家常,现场气氛很热闹。原来,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小亭议事会”。“我们那栋楼的外墙皮脱落了,能不能修复一下?”“门口的污水管网堵塞了,需要疏通疏通。”小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反映着自己急难愁盼的问题。镇、社区干部认真地记录群众诉求,谈到一些问题时,现场打起电话协调解决。“哪怕事情再小,都要让群众满意。”有事可以线下说,也能线上提。打开“繁事好办”微信小程序,登录后即可畅所欲言反映问题。一句“繁事好办”,就涵盖了它的功能与作用——繁阳的事能办,群众的“烦心事”能办,所有的“繁杂事”都能办。总之,既是“繁事好办”,更是“凡事好办”。
畅通民意渠道的同时,也要主动上门“做体检”“查症结”。在繁阳镇龙亭社区,一方大屏涵盖了辖区房屋信息、户籍人口、居住人口、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等基础数据,社区干部可通过智慧化平台第一时间主动发现问题。“比如,如果独居老人长期无法行动、洗浴时意外滑倒,那么用水量就会持续过低或者持续过高。”龙亭社区党委书记潘娟介绍,一旦用水异常,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我们第一时间上门,为老人的安全“保驾护航”。群众诉求、服务事项怎样做到“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简单来说,就是依托“两中心”“两站”“一平台”,即整合优化镇信访矛调(综治)、为民服务“两个中心”,建立健全村居信访工作站、为民服务代理站(综合窗口)“两个站”,打造“繁事好办”群众工作平台。夯实为民服务平台,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真正做到问题在一线收集、在基层化解。
说起家门口的这条路,繁阳镇大阳村居民张朝银不禁竖起大拇指。“原本这条路不够宽,运送毛竹的大车出不去,来旅游的车辆也难进来。”张朝银说,村里收到大伙意见后,就立即确定方案,并请群众广泛参与。如今,不仅这条路拓宽了,而且前来旅游的人因此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诸如此类的大事小事,都是群众的“心头事”。繁阳镇深入开展“书记在社区”活动,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周末深入村(社区),听取群众意见诉求,摸排化解矛盾纠纷,清单化、闭环式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让群众诉求在家门口化解。今年4月以来,共开展“书记在社区”活动10次,累计办理群众实事57件、谋划提出发展措施72条。化解群众“心头事”,离不开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繁阳镇积极谋划推行“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行动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组织体系,组建社区志愿者、在职党员、“双联系”单位、新就业群体和驻区单位等“五方共治”队伍,推进网格党支部“三会一课”与基层治理相融合,形成党建业务“一盘棋”。同时,构建覆盖镇、村居、网格、微网格、居住户的“空间一张图”,厘清全镇10.49万实有人口、370个区域单元、4514座建筑物、84类常用标签,实现全域治理精准化。今年以来,共排查解决小区物业问题475件,消除防返贫监测隐患6户15人。
盛夏六月,水美虾肥。在繁阳镇缸窑村,工人们正撑着小船收网取虾,只见地笼拉起,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跃入眼帘。依托“政府+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新模式,当地村民的收入持续增长。在缸窑村,农民可以用土地入股稻虾养殖项目,去年全村分红60余万元。同时,大伙还能在该项目工作,每人每月可增收3000多元。而且,土地流转又是一笔收入,每亩每年租金为500多元。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繁阳镇始终坚定不移打好乡村振兴总体战,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聚焦谋划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富美城乡的“新样板”。
一方面,多批次引进乡村治理、智慧农业等“科技特派团”,重点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服务辐射全镇1.3万农户。另一方面,围绕特色种养殖,着力推进同福缸窑稻米产业融合示范基地、溜溜梅范马青梅产业融合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青梅示范高地。同时,成立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引32户农业大户投身乡村产业发展。2022年,繁阳镇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877万元、完成率123.4%。
无论是拼乡村振兴,还是拼为民服务,最终拼的是干部作风。繁昌区委副书记、繁阳镇党委书记王永璋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理念,紧扣“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发展目标,弘扬“勇于争第一,善于当先进”的繁阳精神,以担当诠释忠诚、用落实体现责任,加快书写“精致繁荣、富美繁阳”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