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深刻回答了“芜湖三问”!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首位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坦言之,当前制约芜湖发展的主要问题还是经济体量不够大、产业不够强、人口规模不够多。
“十四五”以来,虽然芜湖城市辨识度、显示度、美誉度日益提升,经济增速一直保持较快水准,去年GDP达到了4550亿元,但是放眼长三角和全国来看,依然不能跻身前列,与省委的期望、全市人民的期盼,依然存在差距。
面对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必须彻底打破守成、僵化、刻板的惯性思维桎梏,彻底摆脱三线城市自我定位的拘囿,彻底转变拼成本、拼政策、拼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
同时,必须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形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打法、战法、步法,力争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城市层级不断提升,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未来5年经济体量达到八千亿,实现在现有基础上接近翻一番,正是一个现实的、具象的、宏阔的发展目标。
再难,也要顶着压力干、硬着头皮上!
当然,设计这个目标并非盲目的、简单的、粗暴的,而是经过严密的分解、论证和预测,基于芜湖的机遇、条件、优势,辅以广大企业家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跳一跳去摘桃子的”。
那么,八千亿到底如何冲刺?或者说,八千亿到底从何而来?
仅2023年来说,芜湖聚焦主导产业,精准招商、精准政策供给、精准要素配置,推动更多优势产业迈进国家级集群。最关键的,当属实施核心产业链提升行动——
支持第一企业海螺绿色转型升级,开辟千亿级新赛道。
▲海螺创业紧抓机遇乘势入局切入锂电材料产业赛道。
支持奇瑞产值超3000亿,冲击世界500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力争在安徽世界级万亿汽车产业版图上占据半壁江山,推进奇瑞超级一工厂等重点项目投产,加快比亚迪电池二期、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等项目。
智能家电产业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制冷设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领先的厨卫电器生产基地,推动芜湖美的产值过千亿,加快推进美高智能电气等项目。
光伏产业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力争隆基光伏、海创新能源、信义七期等新项目产值均超50亿元。

依托“中国视谷”、航空产业园等平台,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芜湖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0个,总投资4257亿元、增长33.6%,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8个、较前年翻一番;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568个;新引进就业大学生6.6万人、是前年的2倍。
优质项目纷至沓来,产业生态加速构建,八方才俊踊跃荟聚……加之工业互联网、东数西算、江北新区建设等一大批国家、全省战略的加持,冲刺八千亿、实现八千亿,将是未来5年间芜湖最嘹亮的声音、最正向的激励、最统一的目标!
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发令枪已然打响!
省域副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芜湖的目标定位,要求芜湖把各项工作放到全国一流坐标系中去衡量、谋划和推进,敢于同最优者对标、与最快者赛跑、和最强者比拼。
所谓的副中心,就要有个副中心的样子。
那么,副中心到底如何建成?
不仅要发展经济、提升产业,冲刺八千亿,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品质、高水平要求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做到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党委政府干的事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
要更加关注人民群众“柴米油盐”的烦恼、“衣食住行”的需求、“酸甜苦辣”的倾诉,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市政、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短板。
要抓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加快长江渔文化博物馆、惠生联圩生态公园、龙窝湖湿地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要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服务群众,真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担当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要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所有精力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进一步提升敢于同先进比高下的志气,敢于对顽疾动真格的骨气,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的底气。
志气、骨气、底气,是芜湖构建以自强、自尊和自信为底色的省域副中心格局的应有之气!
大河奔流,绵长壮阔。征途如虹,蓝图绘就。时代的号角回响在鸠兹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