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育秧助力水稻种植跑出“加速度”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育秧作为水稻种植的第一环节,更是春耕生产中的重中之重。我市通过推广工厂化育秧工作,形成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育秧新模式,助力水稻种植跑出“加速度”。
人勤春早备耕忙。随着天气回暖,湾沚区红杨镇种植大户杨奇波的8000平米的优质再生稻秧苗进入快速生长期,走进育苗基地的大棚内,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整齐地铺设在苗床上,长势喜人。放眼望去,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
“工厂化育秧优势明显,早稻再生稻育秧的质量、安全性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对于工厂化育秧的好处,杨奇波赞不绝口,他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两栋4000平米的智能连栋育秧大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大棚里温度、湿度和苗情信息进行定量化监测。在去年推广育秧连栋大棚11座的基础上,今年又扶持建设了20座,实现了早稻再生稻生产连栋智能大棚育秧的全覆盖。
“现在秧苗是一叶期到二叶期的时候,根据秧苗生长的情况,要补肥料,补肥料就按照以前的标准,一斤尿素兑100斤水。”连日来,湾沚区农业技术人员采取包点的形式,深入智能育秧大棚,查看秧苗长势,对农业大户育秧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湾沚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今年统筹800万元在湾沚区新建了20个智能连栋育秧大棚,建成后一次性育秧可保障4万亩再生稻生产。连栋大棚通过局部气候的合理调节,为早稻再生稻秧苗提供了最优的生长环境,规格化的秧盘还与机械化插秧形成了无缝连接,为提升早稻再生稻机械化水平和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广工厂化育秧工作是我市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道缩影。我市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以高效的农业生产夯实农业丰收的基础。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我们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加快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良种培育推广。”市种子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021年共完成国家、省、市级农业新品种试验143个,今年还将建立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4个,引进各类水稻品种40个,筛选出适合我市栽培优质水稻新品种10个,重点解决我市优质粳稻品种短板。
(全媒体记者 承孝安 储普查 恽鹏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