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鱼灯 起舞繁华盛世
我们即将迎来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届时各种芜湖本土“非遗”项目将大批出现在城市和乡村,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灯舞(无为鱼灯)”当然不会例外。记者获悉,蛇年春节假期,在以国家级“非遗”无为鱼灯为主的基础上加入长江地域文化元素原创的舞蹈《龙门跃》,将在央视的2025年“非遗”晚会上精彩上演。
“1月7日,央视在雄安新区体育馆录制了我们的《龙门跃》节目,时长近两分钟。本次录制的舞台版《龙门跃》经过精心再创作后,由1条‘大鱼灯’、16条‘小鱼灯’组成,17名演员通过舞蹈动作和鱼灯道具模拟鱼的生活习性,结合‘鲤鱼跃龙门’中‘鱼’化‘龙’的形态,以灵活动作和多变舞蹈阵法,表现出刚健有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奋发状态,喻示长江之畔的江淮儿女们面对困难和挑战奋发向上、顽强刚毅、坚不可摧的精神品格。”芜湖市艺术剧院副院长赵茹告诉记者。记者还获悉,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上,8盏硕大的无为鱼灯高悬半空,正在尽情展示着芜湖人民的智慧与文化。
无为鱼灯造型古朴,灯舞动作流畅。每年的正月里,无为民间都要玩鱼灯。无为鱼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目前无为境内玩鱼灯的村庄有17个之多,多年来的演化在各村产生了不同的鱼灯文化,但是无论鲥鱼、鳜鱼、鲤鱼、鲶鱼、鲫鱼、黑鱼等鱼灯,都是附近长江中的水产,是人们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表演时,8位大汉手持绘有不同图案、颜色各异的鱼灯舞动,依次玩出“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大翻身”“金龙抱柱”等蕴含12个故事的12个动作,并摆出象征“天下太平”“人平水平”“三山六水”等12个造型,体现出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1月16日,在无为市无城镇新民村,无为鱼灯市级“非遗”传承人、无为鱼灯八里灯会会长任咸斌告诉记者:“作为咱们本乡本土的传统文化活动,村民们积极参与,一有空就集中训练,传承、推广鱼灯文化。无为鱼灯早就舞遍了‘欢乐芜湖’的城市和乡村,这次能舞上央视的舞台,是无为鱼灯的荣耀,更是芜湖的荣耀!”
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 文/摄
□新闻链接
春节期间,来自各县(市)区的丫山十兽灯、南陵板龙灯、麒麟灯都有精彩的表演。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马灯、龙灯,南陵鱼灯、柏一鳌鱼灯、官洲村马灯、三里滚龙灯、无为南张雄狮灯、张家桥狮子灯、河东曲技灯、湾沚罗保花鼓灯、无为滚龙灯等非遗花灯,都非常值得一看。
另外,1月29日—2月4日,芜湖市博物馆“非遗”长街举办“‘鸠兹遗韵’芜湖‘非遗’新春游园会”,以“民俗闹春”为主题,展开长街灯会、“非遗”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春节八天乐文化活动。1月29日—2月2日,“古城 迎新年——芜湖古城祈福跨年季”,以“古城年味”为切入点,结合芜湖本地文化、春节民俗以及“非遗”馆开馆,在谯楼广场、长虹门、花街、城隍庙等处开展戏曲、鱼灯、民俗展演等活动。1月29日—2月3日,第二届弋江区民俗大巡游活动举办。
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