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老街巷老厂区的历史记忆
“记忆中的日新”文化墙 芮娟 摄
月河星城小区浮桥掠影景观文化墙 许诚 摄
日新化工厂宿舍老照片 芮娟 摄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如何既保留历史文化的温度,又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记者走访发现,芜湖市多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坚持“内外兼修”,在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功能基础上,深度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通过景观墙、老照片、文化长廊等形式,为居民留下独特记忆,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记忆中的日新”
让老职工更有归属感
老街巷承载着老居民的深厚情感,老厂区同样让很多老职工念念不忘。
位于花津桥旁的日新化工厂宿舍建设时间较久,五栋楼里最早的一栋还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建的,目前约一半住户为芜湖市日新化工厂老职工。让老职工们欣喜的是,今年5月小区迎来改造施工,部分改造内容保留了老宿舍的建筑风格和老厂区的历史文脉。比如出新的楼栋外墙,屋顶的深灰色和墙体的大面积米色相呼应,在修剪好的老树映衬下,很有复古感;红瓦灰面的新围墙同样古色古香。
最惊喜的是,靠近花津桥的两栋楼西侧外墙,被打造成“记忆中的日新”巨型文化墙。一面文化墙,以彩绘方式还原了日化厂溶剂车间和当年老厂周边环境,记录了日新化工厂简介;一面文化墙,主要展现搜集来的各种老照片,涉及厂景、车间、厂庆、客商来访、主要生产产品等,回忆满满,情怀满满。记者走访时,几位老职工一边沐浴着阳光,一边浏览着老照片,追溯曾经的奋斗年华……
芜湖市日新化工厂,建于1958年3月,原名芜湖市化工二厂,厂址位于原弋江路113号,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安徽省生产总溶剂和增塑剂的定点厂家。据禹王宫社区大禹文化研究社社长汪世涛介绍,为了挖掘老厂历史文化,打造大家满意的文化墙,社区曾先后召开6次座谈会,邀请老职工回忆厂史、畅谈工作经历、分享老照片,并辗转联系远在深圳的老厂长搜集老资料、老照片。
景观文化墙
再现南关和老浮桥记忆
过去,老芜湖人一提起“河南”(青弋江南岸,今弋江区),首先想到的便是“南关”。过弋江桥南,向左拐进一条幽深的小街,便是南关街。古老的小街一头通往皖南腹地,一头紧连着当时芜湖的老浮桥。
如今,从南门进入改造一新的月河星城,映入眼帘的两侧景观文化墙再现了南关和老浮桥的记忆。西侧墙面,在大片砖红色、灰色的底纹映衬下,在流动的线条间,凸出的红字讲述了南关老街的故事和南关的由来。东侧墙面,几张老照片和精致的艺术浮雕,回顾了老浮桥到新弋江桥的繁荣变迁故事。
两面景观墙古色古香,韵味十足,让路过的居民忍不住驻足欣赏。“看着这些老照片,都是回忆呀,很有感触。”老居民范宏喜觉得,将历史记忆画到墙上,很新颖也很有特色,增添了月河星城的文化味。
“留住老城记忆,去旧不去老”正是月河星城改造特色之一。位于南关的月河星城是个建设已有20多年的老小区。2023年改造时,弋江区住交局联合所在街道社区一方面新建或完善楼道、雨棚、路灯、监控、休闲广场、停车位、非机动车棚等各种基础设施,提升居住舒适度;一方面带领设计团队进行了多次实地走访、打磨方案,并与档案馆对接,最终打造出了两面史实准确、功能实用、艺术美观兼具的景观文化墙,提升居住幸福感。
除了景观文化墙,南门休闲广场前还新建了一条约50米长的文化连廊。南街社区经常组织居民在此开展有关书法、绘画的活动,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不,国庆节前,老少同乐在这里挥毫泼墨,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对伟大祖国母亲的爱和敬意。
融入历史文化元素
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月河星城、日新化工厂宿舍只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融入历史文化的缩影。漫步在改造后的老小区,你会发现很多打造文化元素和历史记忆的细节。如大富新村原本单调、老旧的围墙改造成富有教育意义的“家园文化墙”,通过从古到今的治家典范故事,传承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小区和谐。如九龙新村、禹王宫路上的很多老小区入口,古色古香的徽派门头,再融入特色文化墙,各有韵味。还有一些老旧小区改造时打造活动空间,通过设置休闲椅、长廊、八角亭等,加以苗木、砖石,并配以雅致的名字,既有“颜值”又有品质……
镜湖区的多个老旧小区正在如火如荼改造中。据了解,今年该区多个老旧小区将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留住老城记忆。如包含黄山路144号、东郊新村、洗布山花园西区和南区等老旧小区的张家山街道老一中片区,计划通过文化墙、文化装饰等,讲述洗布山历史,宣传校园文化等。
对于老旧小区改造来说,融入历史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一缕烟火气的积累,更是一份情怀,老居民们的乡愁得以寄托,城市记忆的长度也得以接续、生长。
大江晚报记者 芮娟 实习生 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