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这处公园有“玄机”

字体大小:

4月19日,雨。园丁支路和源丰路交叉口人行道上的的“口袋公园”在雨中生趣盎然(如图):鸢尾碧绿如洗,粉色的欧石竹扬起脸庞,园丁支路上的雨水正通过路面导流口不断汇入这块下沉式绿地,滋润着这方小天地。这处刚刚“亮相”的微街景在芜湖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表上,还有个更专业的“学名”——调蓄式雨水公园。

为了体验雨水公园的功能性,记者特意在雨中实地走访。目之所见处处是景,也都“暗藏玄机”。整座景观面积不大,由人行道和绿化带改造而来。改造后的植被层次更加丰富,路面、连廊、座椅整饬一新,再加上几处新建的微景观,小巧玲珑,富有美感。重新铺设的小广场、步道使用不同颜色的透水砖和高透水混凝土。雨水落地后便迅速下渗,进入地下盲管。得益于这样的设计,记者在这里停留了20分钟以上,球鞋居然一点没有浸湿。种满了鸢尾、欧石竹、美人蕉等植物的下沉式绿地更专业的名称叫做生物滞留池。它通过植物、调配土壤的综合作用,净化和存储从路面导入的雨水,将雨水净化后再缓慢排入下游管网。

很难想象,这里不久前还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槽点”,也是标注在住建部门地图上的易涝积水点。每到雨季,由于地势低洼,道路管网老化等原因,这个道路交叉口就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积水点,给周边学校师生、小区居民通行造成极大不便。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在老城区海绵化改造中为园丁支路量身定制改造方案,”镜湖区住建部门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雨水公园是我们的一个创新做法,目前在老城区道路改造中还是首次运用。”他介绍说,园丁公园拥有“功能+景观+休闲”的强大功用,通过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和一体化雨水快速过流装置等生态海绵设施的综合运用,满足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同时实现绿化“景观+”居民“休闲+”的效果。“晴天是居民的休闲空间。当降雨时,雨水优先进入园丁公园调蓄净化,发挥削峰错峰功能,进一步减轻市政管网的行泄压力,降低雨水的径流污染。道路积水不见了,内涝发生几率降低,周边居民的幸福感也就上来了。”

记者了解到,作为老城片区海绵化改造提升项目之一,全长1000米的园丁支路改造提升项目即将完工。包括建设园丁公园在内,项目还疏通更换了道路管网、改造了路面的透水铺装,设计铺装排水坡和坡向绿地等。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内涝防治设计满足30年一遇。“通俗来说,就是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

芜湖日报记者 杨友艺 实习生 李子悦 文    记者 陈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