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芜湖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字体大小:

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圣母院旧址

英驻芜领事署旧址

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

老芜湖海关旧址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将在芜湖市举办,届时将推出系列活动,集中宣传展示新时代安徽芜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成果新进展、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新亮点新举措,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新气象新局面。

文物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记忆符号。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地方或者一座城市,最有“味道”的是她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一砖一瓦、一墙一柱,静静地诉说岁月的故事,让人在时光里深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记者从芜湖市文物保护中心获悉,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了建设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倾力服务重大工程建设。近年来,我市文物部门陆续完成全市9个开发区,总面积77.35平方公里文物资源区域评估工作,编制《芜湖市文物资源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指南》,严格落实“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将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主动作为”、由“不可知”变“可规划”,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协调共进。配合京福高铁、芜湖长江二桥等重大工程实施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7个。五年来,向信义江北光伏项目、芜湖市野生动物园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出具《文物保护意见》96份。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五年间,我市陆续实施了圣母院旧址、圣雅各中学旧址、老芜湖海关旧址等22个文物修缮工程,完成繁昌窑遗址防洪、人字洞遗址抢险加固、皖南土墩墓群万牛墩片区环境整治等文物保护工程。2022年,6个文物保护项目(国保单位)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10个国保“三防”项目列入2023年实施计划;3个革命文物修缮项目获2023年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2个项目获2023年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十四五”以来,全市共实施省级以上文物保护项目和“三防”工程共计17个。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文物部门全程参与中国(芜湖)长江渔文化博物馆(筹)建设,指导安徽气象博物馆、李家发纪念馆、新四军七师纪念馆、南陵县烈士陈列馆完成国有博物馆设立备案。五年来,全市新增国有博物馆3家,非国有博物馆3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可移动文物国有收藏单位25家;备案博物馆19家,其中国有11家、非国有8家。持续开展博物馆讲解员专业素质提升行动,丰富产品供给,创新免费开放。五年来,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200多次,接待观众逾360万人次。

文物活化利用呈现新气象

看见多远的过去,才可能预见多远的未来。保护历史文物不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饱含深厚感情的具体体现,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神圣使命。

芜湖,这座长江之滨、吴头楚尾的古老城市,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各种方式保存在城市肌体里,文化遗址、名胜古迹、老街巷老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都是独特的芜湖文化“记忆点”。芜湖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通过转化,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形成了文化软实力。

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加快形成。2022年,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立项(全省仅1处),《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繁昌窑遗址获评首批安徽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全省仅6处)。谋划推动芜湖考古遗址公园集群发展,逐步构建以繁昌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龙头、大工山-凤凰山铜矿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为支撑、楚王城等特色小型考古遗址公园为补充的芜湖考古遗址公园体系。

“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成效初显。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芜湖市文物建筑开放暂行规定》,瞄准文物建筑开放工作中建设项目图纸审查难,消防设计审核、验收难等工作堵点,探索“一站式受理、一揽子服务、全链条解决”的工作方案,规范文物建筑开放的批准、备案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实施芜湖市优秀文物建筑“一房一册”保护利用提升项目(一期)。完成15栋优秀文物建筑及周边地形勘测、房屋安全鉴定、建筑本体测绘、三维场景建设和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为让文物活起来提供数据支撑。加快推进文物建筑修缮,仅2022年,全市就开工文物建筑修缮项目7个,竣工6个,一批老建筑迎来新生。

文物传播展示有声有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物与教育互动,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推动各类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结合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跟着考古去旅行”“博物馆里过大年”等系列活动,把博物馆纪念馆打造成“城市会客厅”、旅游目的地。五年来,全市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77种,“将文物带回家”成为新时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记得住、融得进,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图片由芜湖市文保中心提供)

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