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铁打丹青入画中

字体大小:

图为《剩山图》部分

图为 捐赠仪式现场

日前举行的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芜湖主场活动仪式上,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家康,将亲手打制的11米长铁画长卷《富春山居图》,捐赠了给芜湖市博物馆。这则新闻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关注,他们对张家康大师的创作铁画《富春山居图》经历非常感兴趣。近日,本报记者对张家康进行了专访。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2015年6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由芜湖市文化委、市非遗保护中心、芜湖铁画艺术研究会、镜湖区工美促进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大展”在市文化馆开展。展览上张家康大师独立锻制的长达11米的铁画长卷《富春山居图》一亮相便引起关注,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要求与张家康大师同作品一起合影留念。随后该《富春山居图》又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

据悉,宏幅巨制《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纸本水墨画,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生活在富阳的黄公望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据传,为了画好这幅画,黄公望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这件宏幅巨制前后倾注了他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呈现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经收藏家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结果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因此,后世将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较短的前段则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突发奇想,要锻制《富春山居图》

1992年,经组织上多方面考察、层层筛选,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选派张家康和储金霞随国家科技部“中国古代敦煌科技文化艺术交流团”,到台湾省参加历时两个月“中华两岸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其间,他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真迹。

随着参观人流边听讲解员介绍、边观看作品,张家康被这幅作品中的画面情景所深深地吸引,心中突发奇想“什么时候也用铁画锻制技艺来打一幅《富春山居图》铁画”。但是,当年43岁的张家康总觉得自己的水平还不够,各方面条件还不具备,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去考虑动手来锻制它,而是抽出时间和一些画家交流学习,阅读大量的美术刊物,研究仿古山水画法。一晃十年过去,到了2002年,张家康已经53岁,虽然铁画锻制技艺日臻成熟,但是却迎来了芜湖工艺美术厂改制。下岗后的张家康迫于生活压力,再想做铁画《富春山居图》也是力不从心。

2010年3月14日上午举行的全国两会新闻记者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一个故事:元朝画家黄公望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目前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在杭州市),另一半放在台北故官博物院。温家宝总理希望两幅画能合成一幅画。在收看现场直播时听了温总理的话,张家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中再燃锻制铁画《富春山居图》的愿望。

与古人对话,22个月用心锻制

“芜湖铁画诞生已有350多年历史,‘以锤代笔、以铁作墨、锻铁成画’不是完全的模仿,更不是照葫芦画瓢,就是二次的创作:首先是画稿的远近、层次、虚实、疏密关系,这就需要工匠艺人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需要充分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每一种锤法技巧都要符合章法,锤味即笔味,这样锻制出来的铁画作品才出效果。”芜湖铁画协会秘书长沈涛告诉记者。

2013年7月初,张家康正式开始复印画稿、放样、设计铁画分析稿,9月开锤锻制。在历时22个月的锻制过程里,张家康大师完全放弃了锻制其它铁画,一门心思都在《富春山居图》上。《富春山居图》中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譬如,画中的树木就分为柳、松、杂木、灌木等好几种,画面还包括山水、人物、动物、房屋、桥梁、草棚等,很费功夫。画面中大量使用淡墨和实墨技巧,用铁画锻制技艺处理起来,也很有难度。另外,画中的题字、落款就有570个字,还有大小17个印章,打制起来很考验掌握铁画锻制技艺的全面性。

这幅山水的皴法非常讲究,远近虚实交代得非常清楚,画面包含了许多的情景内容,意境深远,锻制起来非常复杂。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创作效果,张家康特意在当年10月份去了一趟浙江富阳实地考察。他泛舟富春江上,领略富春江初秋的山水画卷,感受古人追求的那种仙踪禅意,了解这幅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提升自己的创作灵感。

“用铁画锻制的形式创作《富春山居图》,实际上是我心灵接受一次洗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创作之初根本没想到的。锻制这幅作品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往往白天锻画,晚上研究画稿,做梦想的都是这幅画。我是在用心锻制,用心在和古人对话。因此,每一笔带有烟火味的锻痕都赋予了这幅作品新的生命力。通过锻制这幅作品,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将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不辱使命,培养更多的铁画接班人,把芜湖铁画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张家康大师感慨地说。

大江晚报记者 吴安亚 文/摄

(本文感谢沈涛先生提供有关资料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