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坚守乡村社戏数十载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民间样本”

字体大小:

演职人员60多名,一年演出600多台,年服务观众50多万人次。这就是“安徽好人”曹帮萍和她的芜湖黄梅戏剧团的“数据库”。在传统戏曲似乎普遍式微的今天,曹帮萍所带的黄梅戏剧团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冷清”,反之人们经常看到她堪称“火爆”的演出场面。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潮中,曹帮萍和她的剧团坚持传播、弘扬、繁荣黄梅戏,坚守乡村社戏数十载,走出了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民间样本”之路。

热情周到 竭诚服务农民群众

“黄梅戏好听好懂,在很多地方都有老百姓喜欢。”曹帮萍为服务好农民朋友可谓全心全意,在所不辞。“我从小就喜欢黄梅戏,为了宣传黄梅戏,让喜爱黄梅戏的农民能更多地看到黄梅戏,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常年的“赶场”演出中,她带领团队不怕困难,以不低头不退缩的精神和满腔的热情打好黄梅戏这张牌。剧团长期流动演出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的农村,他们也成了观众和戏迷们热捧的乡土“明星”。

为了满足群众的心愿,提供优质服务,曹帮萍一直秉持着想观众之所想、做观众之所求的理念,丝毫不曾懈怠。剧团演出,总是准时开场、收场,从不敷衍了事。转场时,即便遇到大风大雨路不好走,也不会耽误演出日程。曹帮萍既是一团之长,又在许多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发挥着表率作用。一次在浙江温州演出,当地人不仅点戏,还要点演员,这使得她的戏最多。在演出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别的演员想把她换下来,而当地观众就是不同意。面对观众如此的青睐,她无怨无悔地说:“既然观众不同意换人,我就唱下去,千万不能把好事办砸了。”

执着创新 努力打造戏曲精品

较高的演出水准和巨大的曲目储备量,为剧团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演出合同。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剧团也渐渐赢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可。2010年5月,剧团发展迎来了一个里程碑的时刻:他们接到了安徽省文化厅的通知,进京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

曹帮萍把上演优秀黄梅戏剧目、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作为办团的宗旨。她认为,剧团要生存要发展,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不行,但是决不能忘记了社会效益。所以,她一直坚持编创好戏、演出好戏,把名副其实的佳品献给观众。20多年来,剧团从不唱低俗的台词去博取廉价的喝彩,而是十分注重演出的社会效果,以优秀的剧目感化人、鼓舞人。

曹帮萍在打磨既有剧目的同时,努力打造现代戏精品。创排现代戏投入成本高,编剧、谱曲、导演、制景、服装、道具等都需花大笔的钱,这对民营院团来说绝非易事。2011年,为迎接建党90周年,剧团移植了革命现代剧《江姐》。2013年,为挖掘和弘扬本地的文化资源,剧团开创性地排演原创剧目。曹帮萍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之后,又东拼西凑筹备了170万元资金,创排了黄梅戏《铁画记》。2016年7月,芜湖市涌现了抗洪先进典型王能珍,剧团排演了新戏《王能珍》。2018年,曹帮萍紧抓扶贫攻坚时代主题,创排大型教育扶贫黄梅戏《吉祥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文艺轻骑兵的一员,曹帮萍带领黄梅剧团创作发表抗疫文艺作品上传至网络平台,同时带领剧团编排创作黄梅歌曲《春风十里》MV,以黄梅歌曲的形式鼓舞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

2011年以来,曹帮萍累计投资近千万元成功创演了现代大戏10多部。这些戏传播了正能量,有温度,接地气,受到了省、市、区宣传文化部门的赞扬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热心公益 积极推进戏曲传承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梯队演艺人才和年轻观众。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也不例外。曹帮萍在繁忙的演出工作之外又志愿投身到黄梅戏业余队伍建设和新人培养上来。

由于受剧团的影响,芜湖黄梅戏爱好者很多。曹帮萍通过了解、联系,同他们交朋友,将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戏剧家协会。平时,分散开展小规模演唱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联欢演出,节目以湾沚区为主,亦邀请周边县区参加,互相学习与交流。

为了提高部分基础较差人员的演唱和表演水平,2015年,曹帮萍把举办黄梅戏培训班提上了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了两名原专业剧团退休的演员辅导学员。培训场地、灯光音响、空调、茶水等一应免费提供。成人和少年培训每周各进行两次,受训的成人学员80多人、少儿学员50多人。经过培训,学员们的基本功明显增强了,他们的节目也多次参加各级文化演出活动。

曹帮萍还十分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她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很好形式。她先后组织本团演员和协会会员去中小学校演出黄梅戏节目,宣讲黄梅戏基本知识,深受师生们的欢迎。

大江晚报记者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