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讲述着我多么爱你

字体大小:

芜湖日报记者 张申尚 张学桥

8月8日,立秋后的第二天,芜湖最高气温依旧高达39℃。

上午8:30,记者的采访车行至湾沚区花桥镇能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时,一辆三轮车迎面驶来。骑三轮车的女人,戴着眼镜和草帽,穿着外套,皮肤黝黑,脸上布满汗珠。她就是记者此行所要采访的人——马荣花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马荣花。作为青年创业者代表,马荣花曾参加了第23场“畅聊早餐会”。

上午毒辣的阳光晒得人头昏眼花,在户外稍微动一下,衣服就会湿透。占地约600亩的马荣花蔬菜专业合作社此时显得十分寂静,各种果蔬的秧苗藤蔓无精打采地龟缩在大棚里,似乎表达着对高温天气的不满。

“持续暴晒,影响确实很大。”马荣花说,首先是高温让很多蔬菜减产;其次是天气太热,招工困难,农活耽搁不少。她抚着一株刚刚开花的蔬菜秧,口气里满是遗憾:“这样的天气下,即使开花也结不出果实了。”

选择做农业,马荣花对各类极端天气情况,是有心理准备,并经受住考验的。

有一年台风来袭,地里刚搭建的70亩大棚被风吹倒。为护住大棚,马荣花把自己和大棚捆在一起,差点被风吹走。还有一次遇到洪灾,水已淹至膝盖,合作社处于泄洪区,近300个大棚危在旦夕。地方干部征求马荣花意见,她回答:“如果上面水位太高,就往我这边放,我顶多损失一季。”

相比较台风、洪水,高温还不至于那么可怕。人手少,没关系,马荣花带着五六位长期工自己干。

所谓长期工,就是一年到头都在马荣花的合作社里做事,有的已经干了十来年,年纪最大的是一位72岁老人。别看她年纪不小,可身体硬朗、劲头十足。不少短期工遇到这样的天气不愿出门打工,他们觉得在外面挣一百多元,不如待在家里。

凌晨4:30,马荣花和工人们就开始下地。摘瓜、收菜、整地、灌水……所有农活马荣花都是行家里手。这样的高温天气,你无法想象在大棚里做事是什么感受。就拿摘豇豆来说,记者尝试着干一会儿,很快上下身衣服就像被浇了水一样湿透,胳膊上还被划了几条血痕。

这样的状况,马荣花和工友们要从凌晨4:30干到上午10点左右。10点以后,天气太热,大家就回房间休息;下午在室内包装果蔬,次日早晨点对点配送到湾沚、市区各地。

马荣花一边做活,一边还忙于销售。手机里不停有微信声音:这个食堂要10斤毛豆,那个小店要20斤葡萄,另一户人家要50只土鸡蛋……马荣花记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帖帖。快到中午时,她还要给大家做饭。一个小时做好了几道“大盆菜”,味道还颇受欢迎。连和她一起做活的陶大姐,也禁不住伸出大拇指:“你这丫头,真是能文能武、能粗能细。”

“有人建议我,你已经做这么大规模了,应该解放自己,不用那么辛苦了。”马荣花说有人这样劝她。马荣花解释道:“做农业和干其他行不一样。做农业需要扎根土地,掌握每寸土地、每株作物的特征,和每位庄稼人打交道、做朋友。只有技术过硬、细心栽培,土地才不会辜负我们。”

在将近600亩的合作社里,马荣花对每块地、每一季、每一茬的全年80多个品种果蔬的生长、生产情况了如指掌。合作社里的大事小事,她都心中有数。有时候在外出差,突然某个区域停电了,打个电话给马荣花,她能立刻指出问题出在哪里。

几年前,马荣花家在湾沚城区买了房子。新家安顿下来有三四年,她回家过夜不超过一个月,绝大部分时间依然住在合作社。她每天凌晨3点多醒来,像生物钟一样准时。

“时时放心不下,一刻不敢离开。”马荣花坦言,虽然全社会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可是真正愿意投身农业的年轻人还是不多。她本人来自河北邯郸农村,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对土地有一种融入骨子里的感情。但是,从她的合作社来说,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和她常年并肩战斗、躬耕于田间地头的,多是那些可以做她叔叔婶婶的老人。

另外,创业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挫折,遇到一些不理解甚至委屈的事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马荣花都选择默默忍受,并坚信只要努力付出,终有所获。

最近,马荣花在追一部剧——豆瓣评分极高的《大山的女儿》,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的故事。8月7日立秋那天深夜,她把最后一集追完了。一边看一边流泪,哭了半宿。

采访中,当她和记者说到“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在讲述着我多么爱你”时,双目再次湿润……很快,马荣花从感伤中恢复过来。她喝了几口凉白开水,和几位大婶在一堆豆秧前席地而坐,一边摘毛豆,一边说笑着。在燥热的空气里,那声音轻灵而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