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南陵,每块耕地都有人管、有人护

字体大小:

芜湖日报记者 付君兰 通讯员 强翔宇

在蔚蓝色的天空下,小麦和油菜交相辉映,满目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味道。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南陵是芜湖市粮食主产区,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离不开对全县70.961万亩耕地最严格的保护。2021年11月,南陵县开始实行田长制,通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保护责任网,以耕地保护责任体系约束地方党委政府、约束基层干部、约束农户,让他们成为耕地保护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如今,田长制在南陵逐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随着实践的深入,田长制工作的内涵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

从摸石头过河到全面铺开

郑之强是南陵县籍山镇官洲村的巡田员,上任以来,他每周都要将整个官洲村网格区内的4138.05亩耕地全部巡查一遍,这也是《南陵县田长制巡田员日常巡查规定》对巡田员的职责要求。

2021年11月,南陵县开始实行田长制,自上而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和组织体系。县级总田长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级副总田长由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镇级田长由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村田长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三级田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保护耕地。截至今年4月底,该县8个镇、151个村级单位制定了田长制实施方案,任务完成率100%。其中,设立县级田长12名、镇级田长16名、村级田长151名、村级巡田员(网格员)151名,实现全县70.961万亩耕地块块有人管,亩亩有人巡。

田长有了“名”,如何落实“责”,南陵县不断创新思路,工作举措日渐完善。

站在田边,南陵县籍山镇新建村田长向永山打开手机上的“安徽省田长制信息报送平台”APP,耕地、道路、房屋、沟渠、河流清晰可见。这个有定位、巡查、问题上报、云查询功能的软件成了他日常巡查的得力工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动动手指,地块信息情况便一目了然展现在眼前。科技赋能让一些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发现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初始阶段,“一方面避免了群众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也大大减轻了执法压力,降低了执法成本。”南陵县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说。

5月,南陵县有151名经过技术培训的巡田员走上田间地头。他们成为耕地保护的生力军,极大填补了田长制工作的短板。过去,一个自然资源所两三个工作人员要负责全镇20多个村庄的日常执法巡查。如今,通过村级田长和巡田员的早发现、早制止措施,一些零散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耕地有了‘保护人’,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南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曹志祥说,2021年,全县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年粮食产量保持在35万吨以上,稳稳守住广大人民群众米袋子。配套推广应用了10多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83%,构建了现代粮食产业生产经营体系。

从保护耕地到保障用地

“你看,你要建的这块地是黄色的,黄色是基本农田,不能使用。”去年年底,南陵县何湾镇呈祥村村民姚永健想在年前建个养鸡场,准备来年养鸡,村田长易鸿泽上门劝阻。

虽然打消了念头,但村民致富的需求还需要想办法满足。为此,易鸿泽四处寻找,最终找到本村一处合适的场地。姚永健在缴纳1.2万元的土地复垦费之后,成功办理了设施农用地手续,既避免了耕地被占,又让闲置土地资源实现了再利用。

发展才是硬道理,节约也是大学问。乡村振兴大势浩浩荡荡,村级田长要主动融入到其中,在充分保证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合法用地供给水平,推进耕地节约化、集约化利用,从根本上杜绝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生。

“我们正在依托田长制平台,推进村级土地节约化、集约化利用,倒逼农产品初级加工、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等项目不再占用耕地,转而去盘活利用目前农村大量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南陵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骏表示。

田长制,从保护耕地这一初衷,拓展到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进而服务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田长制的平台效能被越放越大。南陵县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办公室还将有关村庄规划、耕地保护、林业技术、保护地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融入到田长制平台中。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国家政策、理念,通过田长、巡田员的口口相传,在南陵的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从过去的“这块地是我的,我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到现在“我想建个养鸡场,帮我查查哪块地可以用?”的转变,折射出的是全县百姓耕地保护意识的提高。下一步,南陵县耕地保护和田长制办公室还计划将全县4家大型种业企业、132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家农业经营主体、1022家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2096户种粮大户也纳入到田长制体系中来,充分调动起这些耕地大户的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将耕地保护的责任网织得更密、织得更牢。